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专家分析上海踩踏悲剧发生的原因

2015-1-2 08:07| 发布者: old_acnw | 评论: 0

【导读】事故发生后两个多小时内,大量网友在微博、微信圈发出有关踩踏事故的相关文字和图片,显示踩踏场面非常惨烈。不过,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均未对此及时回应,警方在1日零点31分曾发布“有人摔倒,民警及时赶到”的官方微博,大约1小时后消失,但在早间又把它重新恢复。

凌晨2点18分,我以记者身份拨通上海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向社会公开的电话号码,求证并了解踩踏事故的处置情况。总机接线员得知致电来意后说:“在工作日的工作时间再来电。”

2015年1月1日凌晨2点多,包括东方网、新民晚报新民网、澎湃等上海媒体才相继确认踩踏事故,以及介绍医院救治人数。随后,新华网发布快讯,第一次明确说此次事故“有伤亡”。

凌晨4点01分,事发4小时26分钟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首次通报外滩陈毅广场发生了踩踏事故,以及造成至少35人死亡等情况。

在灾难发生前一刻(甚至后一刻),无论是上海市政府还是警方的官方微博,都一直在宣扬和烘托“一起迎接跨年的激动一刻吧!先看一组精彩照片热热身吧”、“外滩情况比较有序”,唯一一条可视作预警的信息,来自踩踏灾难前3分钟,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车-上海”说:“【外滩实时消息】外滩迎新场面壮观[围观]虽然人多,但秩序还算有序,希望在现场的童鞋们配合民警和武警蜀黍的指挥,平安跨新年[嘻嘻] 外滩已近饱和,蜀黍建议择地前往跨年。”

外滩当时的情况,真的只是接近饱和?还是超过了安全警戒必须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这里可能暴露了两个问题:有关部门掌握的信息不足,导致误判;有关部门未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造成失职。

复旦大学博士后朱春霞在2004年的毕业论文中,曾结合中外踩踏事故研究指出:景点室内达到1㎡/人、室外达到0.75㎡/人,即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通过在外滩事故现场的南方都市报记者的报道,并结合网友提供的大量现场图片来看,事发前一刻,在外滩陈毅广场及周边辞旧迎新的群众,拥挤程度已经远远小于0.75㎡/人,他们中很多人也已明显感知到拥挤踩踏事故的危险,但根本无法离开可能夺去他们生命的危险地带。

然而,为什么此时仍未见官方信息通报、现场处置等预警和应急举措?

多家媒体的报道表明,在拥挤踩踏事故中被压在下面的一层人,很多惨遭压埋10分钟甚至更久;有被埋压者对近在咫尺的警员求救,警员虽屡次努力施救但束手无策。

在面临可能出现的拥挤踩踏事故时,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不应该停留在文件和高论,而必须是经过模
拟演练甚至实践检验的高技术活。前述朱春霞论文,列举过一个案例:

1979年4月22日,美国《恐慌管理》一书作者马西森接到底特律警官的求助电话:在一个坐满7万人的体育馆内,有人安放了一枚威力巨大的定时炸弹,警方需要通过广播向7万人发出疏散通知,但怎么才能规避人们惊慌失措在出口处形成灾难性拥挤堵塞呢?到底该怎么办?应警官之邀,马西森起草了一份通告并在体育场广播里播放了4次:“一场大火正在威胁着体育馆前面大广场的汽车,请所有司机立即将自己的汽车从停车场移开,足球比赛将会尽快恢复。”

就这样,体育场很快秩序井然疏散一空,人群疏散后,警方很快找到定时炸弹,并拆卸了引爆器,现场的观众第二天才从报纸上得知自己逃过了一场劫难……

这只是一个例子,还有疏散通道标示等更常规或更专业的预警和应急处置策略、资源,相信官方机构比一些学者懂得和掌握的都要多。

而在中国最国际化的上海,发生在其窗口外滩陈毅广场踩踏事故中,从各媒体报道的逃生者亲历故事等信息中,我们既没有看到官方在事发前有充分的信息预警和人流管制,在事中也没有看到官方有足够技术含量的疏散和解救措施,而事后的新闻信息发布也远远滞后于现在这个信息传播时代的要求。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