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屠呦呦信件遭拍卖,背后仍是诺贝尔奖情结

2015-10-12 10:39| 发布者: simon | 评论: 0 |来自: 南方都市报

导读: 名人信件,或出于后人的崇拜,或出于研究目的,而恐怕更多出于出版商和拍卖者的逐利本性,以及社会大众窥私的惯习。

屠呦呦


杜甫有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谁会想到,杜甫眼中感情价值万金的家书,有朝一日真的会以万金标价,待价而沽。报载近日孔夫子旧书网上有卖家拍卖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亲笔书信和题词。拍卖的3封书信的起拍价格均为10元,至本月6日,最高出价已经达到25205元一封,而屠呦呦亲笔题词则被标价4000元出售。对此,屠呦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自己的书信在网上拍卖一事并不知情,也不同意书信被拍卖。(昨日《北京青年报》)

实际上,前两年钱钟书书札拍卖风波发生后,就有拍卖和收藏界人士曾预言,国内名人书信拍卖市场今后很可能因此事而遇冷。因牵涉到著作权和隐私权等问题,名人私人书信拍卖跟一般的物品拍卖不同,稍有处理不当,就会发生违背写信人及其家属意愿的事,引发纠纷和官司。杨绛先生在拍卖事件上大声疾呼,不惜以百岁之躯做出愿打官司的表态,令人同情,也引来主管部门全力支持。此后的名人书信拍卖,法理上仍有讨论空间,但民意上天平已经倾斜。想不到杨绛先生的大声疾呼言犹在耳,一众买家对屠呦呦书信早已志在必得。

旧书网上的卖家对媒体表示,只要屠呦呦明确表示不愿意书信被拍卖,他就愿意撤下相关信件和物品。但屠呦呦与钱钟书的信件还有所不同,后者是久已成名的文化巨擘,屠呦呦在颁奖之前10分钟,国人几乎闻所未闻。卖家也说,他当初收集收信人宋振玉的遗物,更多是奔着那些与宋先生通信的著名院士去的,根本没注意到其中“夹带”的屠呦呦书信,也不觉得是“名人书信”。在这一点上,这位卖家不能说是有眼光的收藏家,只能说是运气好的收藏家。他的运气,并非来自自己的专业判断,也非自诺奖评委的垂青,更像是来自国人欲拒还迎、挥之不去的诺贝尔奖情结。

不过,放眼世界,钱钟书、屠呦呦的遭遇,并不是他们独有。例如海明威生前交代遗嘱执行人,自己死后所有书信不得发表,他的遗嘱执行人确也忠实执行了海明威的遗嘱,但在作者死后多年,这个遗嘱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容易导致散佚,另一方面阻碍后世学者的研究。在多方力量的较量下,海明威遗嘱一次次遭违背,这让如何处理自己的书信,成为许多名人要考虑的大问题。

名人信件,或出于后人的崇拜,或出于研究目的,而恐怕更多出于出版商和拍卖者的逐利本性,以及社会大众窥私的惯习,总有一天会被公布。与其今后落入他人之手处理,不如自己争取主动,以学者之严谨周密,考虑哪些是私人交谊不宜公开的部分,哪些是作为精神财产交给公众的部分。爱因斯坦及其家人在这方面作出了表率,2006年公布的爱因斯坦3500多页书信和手稿,作为名人,爱因斯坦深知自己与人交流的信件是人类精神财产的一部分,并未如许多名人那样烧掉信件,而是与持有人约定公开时间,而执行者也遵守契约精神。如何在私信的处理上厘清公私之别,爱因斯坦及其家人的做法,值得后世名人们借鉴学习。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