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愤青误国,千年不绝

2016-7-22 18:56| 发布者: jenny | 评论: 0

导读: “愤青”,最早特指1960年代欧美左翼思潮中主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的叛逆青年,1990年代中后期成为了流行词。“愤青”虽是现代词汇,但下面的5个例子说明,“愤青”现象中外皆有、不绝于史。


“愤青”的主要特征是标榜爱国,思维上容易情绪化、简单化、非理性化。

国际关系纷繁复杂,一旦“愤青”思想占据主导,乃至成为一国之政策,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是“愤青误国,千年不绝”的根源。

不可否认,“愤青”是一定民意的体现,但要警惕,在一些时候、一些地方,“爱国主义”变成盲目的、狂热的情感,有时甚至异化成“害国主义”的闹剧。


翁同龢


时间:清代(1890年代)

愤青:翁同龢

结果:甲午战败

1894年夏天,日军大规模出兵朝鲜。中日冲突已不可避免。

是战、是和,两派势力打起了嘴仗。

民间舆论和大批将领都主战立即和日开战。其中,著名愤青、帝师翁同龢嗓门最大:打!打!打!打死小日本这个龟孙!

李鸿章态度是谨慎的,一方面,慈禧即将迎来自己的六十大寿,主战得不到这位中国实际统治者的支持。另一方面,他深知中日两国军力之差距。国际环境上,俄、英等殖民大国心存觊觎,与日本开战,势必顾此失彼,形势更加恶化。

李鸿章想先通过外交调停,为战争争取准备时间。

翁同龢却鼓吹李鸿章多年来花费钱财无数,为何避而不出。还在皇帝面前造谣煽动,说李鸿章要组建李家军。

在这位爱国愤青的鼓吹下,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决定对日一战。

事实上,1883年到1895年十多年的时间里,清朝没有增加一艘舰艇。北洋舰队吨位虽不小,但在动力上已经落后;大炮口径虽大,但无速射炮,武器也已落后。

李鸿章多次申请添置新舰、更新设备,都被主战派翁同龢以“修颐和园为太后庆祝生日”为理由搪塞。


李鸿章

连清政府预订的铁甲舰,因无力支付而被日本抢购,成了日军的“吉野”号。

甲午战争中,翁同龢毫无实战经验,连双方作战实力都不知道,却对战争指手画脚、纸上谈兵。

最终,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呈必败之势,清廷又推出李鸿章进行和谈。

在廷议上,军机大臣孙毓汶认为“必欲以割地为了局”,愤青翁同龢持反对意见。割让土地有损国家尊严,“恐从此失天下人心”!

英国人戈登在“二十条箴言”中提到,“中国有不能战而好为主战之议者,皆当斩首”。

愤青翁同龢绝对符合戈登的“斩首论”。

翁同龢为何总和李鸿章过不去呢?既是政见不和,还有就是,翁与李有家仇。

原来,镇压天平天国时,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因失职被发配充军,翁父气绝身亡。父死兄徙,翁同龢把这笔账算在了李鸿章头上,逮住机会就给他穿小鞋。

甲午战争前,翁同龢的学生王伯恭曾劝说翁放弃主战:“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明知技不如人还硬上,岂能有胜利的希望?”

翁说:“我正想让他(李鸿章)到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蜷庐随笔》)

身居高位但对国事几乎不作为,最终光绪也厌倦了翁同龢。1898年6月15日,翁被免去一切职务逐回原籍,永不叙用。

翁同龢去世时,庆王请示丧葬典礼规格。光绪帝气坏了,“历数翁误国之罪, 首举甲午主战, 次举割青岛。太后不语, 庆王不敢再言,故翁无恤典。”。(《清史稿》)


王本固


时间:明代(1550年代)

愤青:王本固

结果:倭寇祸乱江浙福建10年

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作为抗倭前线的最高领导人,直浙总督胡宗宪制定了“剿抚兼用”的计划。

用军事力量进行攻击之外,开始运用“外交”手腕,“攻谋为上,角力为下”。

而招抚的首要对象,便是他的安徽老乡王直。

王直,自号“净海王”及“徽王”,以日本平户港为基地,部众数十万,战船无数,控制三十六岛的“岛夷”,势力遍及日本及东南亚,是不折不扣的海上霸主,及“倭寇”的总后台。

“首倭而作乱者,徽人王直也”,擒贼先擒王,只要解决掉王直,“其余皆鼠辈,毋足虑。”胡宗宪的计划无疑是正确的。

经过两年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王直同意接受招安。

1557年10月,王直率千余名“骁勇之倭”,乘战船来到了岑港(舟山群岛)。

胡王二人正谈的起劲时,胡宗宪的政敌、浙江巡按使王本固跳了出来。

这个愤青声称,胡宗宪肯定收了巨额贿赂,才诏安老乡王直!王直是要做“海贼王”的男人,必须杀掉以绝后患!诏安?做梦去吧!

1958年1月,在王本固的坚持下,王直被捕入狱。

胡宗宪竭力上书进言,希望能免王直一死,并放宽海禁,从根本上解决“倭患”,处决王直只能令“倭患”更为恶化。

最终,在王本固等一众愤青的坚持下,朝廷下令处死王直。王直死前曾说,“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

果然,王直死后,东南沿海陷入大乱。“倭寇”失去了控制,继续祸乱江浙福建10年。

时人感慨道,如果“假宥王直,便宜制海上,则岑港、柯梅之师可无经岁,而闽、广、江北亦不至顿甲苦战也。”(《国榷》)


时间:五代时后晋(940年代)

愤青:景延广

结果:国破家亡

五代时期,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因国力弱小,为了保全自己,向当时的少数民族国家契丹国主、比自己小十几岁的耶律德光称臣称儿,割让土地,纳贡来朝。

石敬瑭死后,将皇位传给了石重贵,并将石重贵托付给景延广和冯道两位大臣。

新皇帝继位时,依照惯例应该向契丹王上表汇报。在用什么身份的问题上,大臣之间起了争执。

许多大臣认为应该像石敬瑭在世的时候那样称臣。

愤青景延广极力反对。他说,以前称臣是迫不得已,现在国家强大,不应该再做这种屈辱的事。新皇帝称孙可以,称臣就算了。

于是,后晋只给契丹写了一封信通报了消息,连代表自己地位较低的上奏表也没有写。

契丹大怒,派来专使斥责后晋。

面对专使,景延广毫不示弱,义正言辞:“先皇帝北朝所立,今卫子中国自册,可以为孙,而不可为臣。且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要战则来,他日不禁孙子,取笑天下。”(《新五代史》)

大意就是,我们晋国有十万口横磨剑恭候大驾,不服来战!

和今天愤青说的,“我们有原子弹,有种放马过来”差不多。

景延广并非全是在吹牛,经过多年的积累,后晋国力大增,有与契丹一战的实力。

但是,作为后晋的主政者,景延广也就嘴皮子厉害,没有做好充分的作战准备,在战争中更是瞎指挥。

最后,后晋为契丹所灭,景延广无处可逃,投降做了俘虏。

看见景延广,耶律德光气不打一处来,斥责道:”南北失欢,皆因尔也。”

破坏两国友谊,导致今天两国兵戎相见,都是你害的!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愤青:德皇威廉二世

结果:一战战败

俾斯麦被誉为十九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

这位威廉一世在位时期的“铁血宰相”,将德国外交技巧运用的如艺术一般,水平之高让人叹为观之。

当时的欧洲,有英国、法国、德国、奥匈帝国、俄国五个大国,各有矛盾,地缘政治不容乐观。

由于俄国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存在着矛盾,德国居中充当和事老,分别与奥匈帝国和俄国结盟。待在三大强国组成的同盟中,保证了德国的基本安全。

英国一直奉行着孤立主义政策,不与法国联盟,所以,法国就陷入了孤立的地位。

但强大如英国,也有求于德国。英国与俄国存在着争端,德国与俄国又是同盟,德国便成为了英俄两国关系的调解者。

即便对于世仇法国,德国也没有把事做绝,与之保持最基本的外交关系。

四个大国都与德国有矛盾,又都与德国合作,这就是俾斯麦为德国打造的外交战略。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可谓,外交的最高境界。

在虎狼环视、险象环生的国际环境中,德国占据了最佳的战略位置。

威廉二世上台之后,一切都变了。


1910年威廉二世(后排右三)与欧洲各国君主

这位皇帝是个愤青,他的信条是,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必须分清楚!爱就是爱,恨就是恨!

既然,铁杆盟友奥匈帝国与俄国不和,而朋友的敌人就是敌人,那么,俄国就是敌人!

被踢出同盟的俄国,为了自己的安全,最终与法国达成了同盟。

至此,德国外交优势尽失,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这是俾斯麦最为忌惮的。

可以说,战争还未打响,从战略上德国就已经输了。

然后是法国,既然德法是世仇,那么,法国自然就是德国的生死大敌。友谊?滚蛋!

再看英国,其实,德英之间没什么大的矛盾。

但愤青威廉二世誓与英国争老大,闷头发财就算了,竟然四处宣扬对英国的不满。

迫不得已,英国只能把德国当成了自己的头号敌人。

20世纪初,英国还加入了俄法两国的协约国阵营。

硬把法国、俄国、英国拉在了一起,威廉二世真是花式作死。

从左右逢源,到被三面夹击,德国不败才怪。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