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贫困生穿名牌鞋这件事,为什么许多人都接受不了

2016-11-12 10:35| 发布者: hubert | 评论: 0 |来自: 腾讯《大家》

导读: 主流社会的认知相当矛盾:一方面,媒体与公众喜欢表彰“自强不息”的贫困者,甚至制造出种种“贫贱者最高尚”的神话;


另一方面,很多人对贫困者的个人选择总是放不下心,动辄横加干涉,包括他们在接受捐助后是否应该“感恩”。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作《妈妈给我买了一双耐克球鞋,学校就取消了我的贫困生助学金》,但其实是第三人称表达,主角是“我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文章说,这位贫困生同学过生日,妈妈“省吃俭用几个月,花了五百块钱给他买了双打四折的耐克牌篮球鞋”,从老家快递给他。学校得知后取消了他的贫困生助学金,“原因是他既然都能买得起耐克球鞋了,还算什么贫困生”。

文章作者认为,耐克球鞋代表母亲“沉重的爱”,以此为由剥夺那位同学的助学金毫无道理,作者最后的结论是:“贫穷已经剥夺了一个人在这个世上的很多种快乐,请不要再以贫穷去肆意践踏他们的尊严。”

这篇文章的事实未知真假,但不妨碍它的迅速传播,并毫无意外地让读者分成了两个阵营。一方认为“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的样”,学校的做法无可厚非;另一方面认为“贫困生就不能追求美好生活么”?反问:谁不成每天都要穿得破破烂烂,你们才能感受到他的穷?

通常这样的论辩,都饱含着观者的情绪与生活体验。比如,支持学校决定的人,会举出生活中有多少用着IPHONE穿着耐克领着助学金的“贫困生”,以此证明如果学校不根据种种生活迹象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贫困,那很可能难以将助学金发放给最需要它的人;反对这种决定的人则强调贫困生的认定有着种种数据上的限制,岂能依据一双耐克鞋就任意取消?

在信息不全的前提下,判断单一个案的是非毫无意义。一个省吃俭用买双耐克鞋的家庭,和一个不买任何奢侈品牌却把钱攒起来投向别处的家庭,谁更需要扶贫,还真不好说。至于说各类限制条件,也无法排除做假的可能性,开着豪车去领低保的新闻事例,同样累有所闻。

如果纠缠于事件细节,就会陷入“五百元的耐克球鞋是否就意味着尊严”这种情绪化的争论之中。反之,我们可以从这桩未知真假的事件中提纯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来自社会或个人,对于贫困的资助,附加各种对受资助者的限制,是否正当?

现在有个词叫“精准扶贫”,针对的就是过往所谓“粗放扶贫”,查了一下,它指的是“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如: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推测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

这些现象,大家从生活中、媒体上、影视剧里,都能有所感知,道理也很容易明白:扶贫款是“不拿白不拿”的,自然就容易出现“白拿谁不拿”的现象。而要严格核准“贫困户”,其核查与监督成本会非常高,地域、家庭之间的各种差异(比如他们对扶贫款的使用偏好)更是难以量化。前一段时间甘肃杨改兰事件,媒体发现杨家被取消低保待遇,最大原因可能是“人缘不好”,就很能折射出扶贫实践中的问题。

因此,对资助金加以种种限制,也是降低核查与监督成本的无奈之举。廿年前,挂职扶贫的同学说,一头牛,是作为生产工具发放的,但有些贫困户把牛杀来吃了,又来扶贫工作组哭要,搞得他们焦头烂额。近年有挂职的同事,现在的办法是买牲畜,政府出大部分钱,但贫困户自己也要出一点,这样来防止这种旋领旋吃的扶贫依赖,似乎也有一点效果。

还有以前“希望工程”捐款搞“一对一”,一是锁定帮助对象,并要求受捐助人与捐助人之间保持通信联系;二是捐款只投向学校,以充学杂费,不直接发到受捐助人手里。

其实美国救济穷人的“超市券”,也是这样的限制,拿着这些券只能买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食品或衣物,没法用来购买奢侈品。



12下一页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