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再过15年,我们就将迎来自动驾驶时代

2017-3-31 09:22| 发布者: hubert | 评论: 0 |来自: 新浪博客

导读: 自动驾驶这个话题近年来已是炙手可热,而地平线机器人因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一举一动都吸引这无数业内的目光。


荣文伟和余凯(右)

这家由前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负责人余凯创立不到两年的公司,已经获得了晨兴、高瓴、金沙江、线性资本等一系列的重量级投资者的青睐。

3月28日,是地平线上海研发中心成立揭牌的日子,研发中心位于郊外安亭的汽车创新港,是车企的聚集地。而余凯带到上海的不仅仅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同时还有地平线机器人那份称霸业界的野心。

余凯毫不隐晦地表示,地平线今年准备部署50辆车,明年部署1000辆车,要建设业界最大的驾驶数据库,2018年数据变现业务会变成一笔千万美金级别的生意。

余凯更是向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总经理荣文伟许诺:给我1000辆车,明年我们的自动驾驶技术就有可能超过美国。

这份野心看起来确实并不遥远,2016年,地平线的收入已是千万级别。

不过1000辆车小目标如何实现?自动驾驶甚至是无人驾驶的未来又会如何?自动驾驶的时代究竟会在哪一天到来?在会后的媒体访谈中,上海国际汽车城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徐健、地平线机器人CEO余凯、地平线首席芯片架构师周峰等人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

现场访谈实录,观察者网独家整理:

提问:第一个问题蛮想问一下,地平线现在选择了上海,选择了汽车城,但为什么选择落地在这里?

周峰:我前面讲的就是说地平线最近两年发展很快,主要是人工领域这一块的发展,促进技术的瓶颈落地,之前大家都希望有自动驾驶,但是这个技术没有办法实现这个。那最近几年人工智能的发展,两年以前百度的语音识别的出来,这个技术有一些发展。可以走进应用场合,创建了第一家第二家公司。

创建以后我们也关注了很多的工作,但是为什么到上海来,到汽车城这边合作,就是需要有环境的。因为我们车并不是做完就可以开出去的,有很多的问题,汽车城提供很多的条件,比如说测试,还有小范围的,还有一些汽车厂做合作,这个是一个环境,我们必须进来,进来才能接地气。

我们多了一个研发中心,我们和上海国际汽车城相互之间的合作,又是一个很大的一方面,我们很高兴有这个机会来这个地方。

陶斐雯(地平线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运营副总裁):我这边可能补充两点,我觉得公司发展是应势而生的。这里面可能有两个点,第一刚刚有媒体提到我们之前做很多芯片方面的工作,一直都在研发进程中。你们也看到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推出了自动驾驶的产品原型,我们的意志是很坚定的。

要把技术落到产业化上面去,我们觉得一定要来到创新港这样有产业集群、有汽车的地方,这样各方面上下游产业资源的这么一个地点,也觉得现在其实是一个好的时间点,因为前面很多的铺垫研发工作其实是在过去两年完成的。

第二个原因,当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到一定的时间节点上的时候,很多事情是靠地平线一己的力量完不成的,你需要把一个点放大,放大成一个面。我觉得必须来到创新港,这边有很好的平台,有很好的上下游的资源,所以说这是一个从点到面的一个过程。

提问:刚刚余凯讲到地平线今年准备部署50辆车,明年部署1000辆车,然后做业内最大的自动驾驶企业,这个事情能不能详细地讲一下?

周峰:我们知道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就是需要不断的学习,通过学习让它掌握智能的适应过程,但是中国的交通是最复杂的,人也很多。那么我们要比较好的解决无人驾驶的话,第一个就是数据,这个数据收集得越多,训练的结果、拿到的参数模型就越准。这个数据越少的话就没有办法,因为交通中意外很多。

什么叫意外?碰到没有出现过的情况就叫意外,要减少意外事故就需要大量的数据输出,尽量把意外从万分之一减到亿万之一,出事故的概率越来越低。所以我们为什么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就是说技术本身需要这么一个数据采集的过程、训练的过程。

徐健:我补充一下,我们这有上海国际汽车城智能网联的国家示范区,我们会积极打造这个示范区。我们会有公共测试区和开放测试区,从远景上看,进入我们测试区的测试车辆是会有很多的。这些方面我们都在一起探讨,比如说怎么样在我们的测试区域里的车辆上,让他的这个数据能够采集出来。所以这是将来自动驾驶能够走向商业化,走向市场上一个重要的环境,这也是我们做示范区想作的事情,也是地平线要达到的目标。

提问:前面提到从50辆到1000辆的增量是2018年,像2019或者是2020年会持续增长,还有余凯老师说的2018年数据变现达到千万美金的这个规模是怎么样变现的?

陶斐雯:刚刚我们在演讲的提到一个是我们将来这个车1000辆变成2000辆,也有可能是车厂的合作,因为我们在这个示范区,我们有封闭测试区还有道路测试区,在这些过程当中都有一些车厂,或者是这种OEM或者是零部件的企业去承接他们的技术,这个都是我们将来落地的一种方向吧。在这些落地之后呢,我们再借此产生商业化的影响。

就是说这方面有很多的可能性,我觉得这个是至少一条被探索的路,确实没有确定性的说一定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但是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好的前景,而且有很多可能的方案。

提问:因为最近关于自动驾驶有很多的新闻,但是有一点负面,比如说Uber。我们在做自动驾驶时有没有想过去跟其他的车厂合作?在道路测试的时候会不会遇到一些风险?有没有做好这一类的准备,比如说关于自动驾驶所遇到的伦理道德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徐健:大家最近看到很多新闻,比如说Uber的车停了,但是我今天看到他们发新闻说又开始了。其实我们对于这些新闻都是密切关注的。但是我们做这个示范区,包括我们2016年6月开始的第一个封闭测试区,就是考虑到会有各种各样的风险发生。在中国或者是包括上海,我们是第一个国家级的示范区,我们的思路就是逐步地推进。稳步成熟,这对于自动驾驶来讲是很重要的。

现在国家监管部门包括行业内可能会采取这样的思路,首先你在一个比较封闭的区域里面,测试到一定的程度,然后我们再逐步开放。比如在封闭测试区或者是某些园区里面,我们先进行小范围的测试,积累到一定的数据标准之后,我们开到周边的道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就是在汽车城的周边首先是要让车和红绿灯能够规划起来,做到第一步,然后再逐渐推开。

所以我认为无人驾驶是将来发展的方向,虽然我们看到很多的负面新闻,但这是一个新生事物成长当中必须要经历的阵痛,我星期六开车的时候已经不知道怎么开了,因为最新的交规出来我不知道能不能停,对吧?这个地方我以前能停,但是这个摄像头拍下来不能停。我们想象的远景将来是车来开,规定这个地点不能停你就不能停在这里,找到一个能停的地方。

所以这个智能化一定是未来的趋势,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技术的成熟和技术怎么走向商业化,还有刚才提到的伦理道德,应该随着渐进的过程,随着媒体和公众去沟通,让社会对它有一个认知,这样达到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上海国际汽车城就是承担这样的使命。

提问:现在做自动驾驶测试的公司越来越多了,但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有没有可能所有做自动驾驶的公司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标准,为自动驾驶设定一个标准,让它标准化?

徐健:这件事情大家也很关心,我们认为对于新生事物可能需要野蛮生长和顶层设计结合起来看,因为我们上海是第一个示范区,我们知道包括在北京、重庆很多地方也都在做这种测试区。

我觉得这首先是因为,第一,无人驾驶这个标准,大家都处于探索的阶段,即使在美国也是一个探索的阶段,没有一个标准提出来。第一个就是让大家在技术的路径上面先做成一些必要的探索。

第二个是在探索的过程当中积累数据、积累经验。我们也在跟天津的技术中心一起探讨,将来会形成一些测试的标准规范,这个一定是必行的。那么这个东西,一定是要有了一些经验积累之后,然后再有一个顶层设计。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从远景上来看,将来国家包括行业有所规范,应该是经过了几个测试之后。我们正在处于这种先行、然后规范、然后再不断地改进这样一个过程当中。

我们作为国家的第一个示范区,跟很多其他地区像北京的示范区都有合作,大家都在共同推进这件事情。

提问:我之前采访过特斯拉,因为无人驾驶出过事,它们就是跟我强调,写的时候不要写无人驾驶,写自动辅助驾驶,措词方面比较谨慎。您觉得无人驾驶在安全上的瓶颈是不是技术呢?通过什么样的技术可以让安全这个瓶颈有一个很好的突破?

余凯:对,我觉得无人驾驶一定是一个终极状态了。但是路径的话,我觉得可能不一定会跟大家想象的那么快,所以我同意以比较务实的态度逐步往前推进。现在目前业界能够做到的水平实际上就是level 2,其实就是辅助驾驶。

整个业界差不多在再过四五年的时候,到2023年的时候能够往level 3发展。那么level 3也是半自动驾驶,也不是完全的自动驾驶。那么level 4是自动驾驶也不是无人驾驶。

我觉得核心突破的瓶颈就是不断测试,不断的验证,这个实际上就是一个大数据。这个数据来自于车在实际的路况里面不断地去跑,不断采集这些数据,做一些常规的情况。

其次的话还有很重要的技术,包括我刚刚提到的像这些感知的技术、传感的技术,越来越精确。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就是仿真,你不可能通过这么多的车测试各种边际条件。但是边际条件在智能机的仿真系统里面还是有可能实现的,所以仿真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觉得是数据加技术吧,个人判断差不多再过15年的时间应该迈入无人驾驶。

提问:那中国道路特别复杂您觉得会不会在这方面,有什么路径可以走,是否会让我们积累更多的经验?

余凯:所以我特别同意徐总的话,这个场景在逐步的扩大,我们可能一开始做一些有限的场景,比如说停车场、园区、高速公路或者是特殊建设的高速公路的全自动驾驶。然后我们往其他的场景去扩展,我觉得逐步这样去扩展,是中国的核心方案吧。

提问:会不会成为我们一个优势呢?

余凯:我觉得绝对是了,因为在中国的路况如果能够做到自动驾驶的话,那全世界都可能会做到,除了印度。所以我觉得这个对中国确实是优势。

提问:我们一直在强调数据的重要性,将来数据会达到非常大的量的规模。我们在数据安全这一块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怎样保证数据安全,我觉得这一点挺重要的吧?

余凯:非常重要,所以说要两极隔离,我觉得在硬件跟软件方面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方面硬件的话要进行本地计算,不是说所有的数据都存在云端,在云端的话,同时我们也有相应的自动安全机制。未来,智能提升到自动驾驶,我认为安全会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我们也跟业界的合作伙伴一起来做,比如说我们在ARM芯片的安全问题上,就是最早去做的。

提问:我们现在有哪一些合作伙伴?面对现在的合作伙伴,我们地平线的能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余凯:目前的话就是像英特尔、ARM这些公司,其实都是它相应的硬件隔离的安全方案。然后我们的话,是最早去关注它、重视它并且去采用它的伙伴。我们在这方面其实有相当的投入。

提问:我本来想问一下离自动驾驶有多远,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级别。但是您刚刚说的大概还有15年左右就可以完全进入这个状态,这个预估是否过于乐观,你是基于什么理由这样判断的?

余凯:我判断15年的时间,这里面既有理性的判断,也有直观的感受。按理性的判断,最保守的公司,他们的时间表到2026左右的话是达到level 4的水平。通常来讲的话,技术的发展其实都比这些最保守的企业发展更加快一点。他们没有考虑数据积累所带来的非线性变化。

按我自己个人的体验,我们内部也有交流,其实我们去年2016年初的交流跟2016年尾的交流,观点就是不一样的,整个观点认识随着技术发展在不断地提前。技术是非线性发展的,如果是线性发展的话,你的预测通常都会比这个非线性发展要更加保守一点。

我自己感觉的话差不多就是说10年,然后我们再过五年的时间,达到这个就是从level 4到level 5的跃迁,基本上大概这样的一个估计吧。不一定是那么精确。

陶斐雯:补充一下,如果从几次大的技术变革的角度来讲,有可能只是一个宏观的看法。我觉得从业界的直观感受,无论从技术推动或者是生态的一个建立,上下游整个动态的发展其实都是加速的,大家感受得到加速。所以说我们现在正在面临的变化,其实大家也感受到,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生态的形成都比想象中快,历史是在加速的,有一个这样的感受。

余凯:对,比如说像特斯拉,他们官方介绍说到2018年实现自动驾驶。他们其实比任何一家都要更加的乐观,所以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看法。

提问:我想问一个比较宏观的问题,我们往回看的话这些智能产业和智能手机产业基本上都是垄断性的,两家公司垄断一家产业。在自动驾驶或者是无人驾驶产业,会不会也出现这种比如说一家公司垄断芯片,或者一家公司垄断算法的情况,因为现在英特尔花了150亿收购了Mobileye。各种主机厂也买了很多的创业的公司,因伟达也是野心勃勃,所以是不是这个原因大家显得非常紧张,最后怕大家第一名吃了70%,第二名第三名吃不到什么。

余凯:对,我觉得这个问题对产业思考蛮深刻的,我们就说具体的产品,比如说手机我们看到有很多品牌。

本来以为苹果可以吃遍天下,后来发现苹果的市场在萎缩,VIVO和OPPO在起来。然后品牌的话,实际上中国消费品的品牌包括汽车,好似是一个分散化的,任何一个品牌很难说成为一个产业链的唯一路径,对吧?

但是我会看到,底层支撑性的关键技术,总是会被垄断在几家公司手里,这也是地平线所扮演的角色,我们也是希望未来在这个大脑方向达到一个垄断地位,因为这里面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其实是失之毫厘,差之千厘这样一种感觉,

提问:是不是会有反馈的作用,比如有一家公司选择地平线的产品以后,会反馈更多的数据;看到更多的数据就会有更好的产品,更多的企业使用你们的东西,最后你们形成垄断?

余凯:所以我觉得有几个纬度,一个纬度就是说成本的竞争。有一个笑话,就是你跟朋友碰到一只熊,不是要比熊快,比的是跑得比那个人快。如果你比成本,你比竞争对手便宜一块钱,这个世界不都是你的吗;比效率,你比你的竞争对手低一瓦,然后在其他都一样的情况下面,这个世界也都是你的;比可靠性,别人说是每万公里只需要一次干预,你是每百万公里干预一次,这个世界也是你的。

所以在底层供应商这个层面,确实存在赢者通吃这么一个局面。我们看到很多市场也是这样,包括电信行业的华为,把全世界都打败了。所以我认为地平线很可能成为华为这样的企业,只要利用中国的市场,因为中国有太多的数据,太多的测试环境,而我们对成本又有极致的追求。

所以我不仅希望地平线在中国成为这样的企业,也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这样的企业。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