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梵高的四季》展评:自然奇迹与不完美的交织

2017-5-8 08:38| 发布者: hubert | 评论: 0 |来自: oursteps

导读: 所谓艺术这件事情和普通观众有多远?非专业的看展者应该怎么看才好呢?


《麦田》局部 / Wheatfield, 1888

特别翻译了一篇梵高展的艺术评论
主要针对展出中的一幅名画 
从主题、构图、色彩、时代背景多个角度解读一幅画
希望能给大家在看展的时候多提供一些思路

为什么有人会想画麦田?其实并没有什么好画的吧——没有景色,没有什么壮丽山河,也没有什么标志景点。甚至也没有什么能够勾起用以填补因为景致缺乏而产生的感官联想。

只有在风中摇曳的普普通通的饱满麦穗。貌似这将会是一幅里里外外都没什么看头的画作。

可是梵高却从麦田中却看到了许多。从没有什么壮观之地水平地展开,这给了他理想的视觉角度:土地、天空、地平线,这些看似非主题的素材的留白却给了他可以用色彩和赋予他们存在的努力来填满的空间。

1888年创作的这幅《麦田》这次被安排于维州美术馆进行的梵高作品大型展览的近出口处,而这让这些纤细的麦秆意义非凡。伴随着他的笔触起伏,如地毯般的麦浪呈现出各样姿态,以极具对比的色彩又达成了和谐一致同时也捕捉到了小麦的闪闪金光。

梵高以对角楔形来构图水平分割的麦田,然后用自由的竖直笔触既让浅色植被跃然纸上又更凸显了麦田的闪闪发亮。

从红色到绿色,画家在调色盘上用色自如。他用橙色和黄绿色来撞色,有时候用赭色调和他们,有时候又用他们强调冷色或暖色来区隔麦穗尖和麦田边缘。

这种在不同色调和饱和度中充满活力地反复是一种对这丰饶世界的解读。色彩游走间,最为平常的乡间小路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矛盾逻辑——火热的真实,激烈的静谧,闪耀的平凡,盛放的宁静。

梵高在这曲令人激赏的诗歌中以黄色来定下“世界之粮”的基调。这些丰饶的麦秆生机勃勃地抱持着同样一份对于吸收阳光的热切争相破土而出。

他的画作将作为谷物存在的麦子和作为画作中生动鲜活的有机构成部分存在的麦子共鸣式地统一了起来。梵高将此确实地表现了出来。

以季节来安排展览是聪明的。这并不只是为了让你在“冬季”展厅会感到凉意而在“春季”展厅看到希望,更多地是因为季节主题不仅是属于小麦这种谷类植物的,也是属于那些在平行和辗转往复的四季时空的事物。他们不断延展并和其他在注定时间内存在并成长的一切事物交织在一起。

观赏梵高笔下的四季让你能够更确切地感受这位艺术家对于大自然的慷慨与远见的感激。

展览同样也体现了梵高对于农业劳动者的关注。这些人是自然的一剂解毒剂,而这些在我们的时代可能终将消失。

我们现在不再依季节更替而作息生活。我们希望室内恒温,整年都可以买到四季蔬果。

为了抵消季节的影响,我们过度地消耗能源。而在梵高的四季世界里,这些生态消耗大部分都不是必须的。

大概因为在梵高的时代他是依季节作息生活的,所以他的画作很大程度上只属于创作的那一瞬间。

梵高的画作并不都是深思熟虑过后慎重地创作出来的。一部分画作是不完美、仓促、杂乱而无法令人完全满意的。

很多画作都有能看出犹豫踌躇的不和谐的部分,以及与底层厚涂颜料层并没有和谐地融合的轻薄的模棱两可的色彩层次。

还有很多画作有令人费解的线条。这些线条是梵高受分隔主义*影响的风格,他们影响了物体及其所在环境的完整性气氛。

这些不是很恰当的描边可能是梵高用以确保物品存在感和轮廓的尝试,但是他们却破坏了烘托气氛的空间感和光感。

但其实这些粗糙晦涩的决定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这些画作主要都还是关于主题的客观回应,我们接受这是梵高的独特癖好,或者我们也可以将其归咎于画家的情绪。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本次展览并没有强调这位悲剧天才的灰暗面。饱受磨难的梵高的悲剧人生很多时候都被用来解释他的作品中的矛盾性的奇迹。

还是让我们关注这位艺术家的感性和象征意义的联系吧,因为在这种动态变幻中,梵高真切地呈现给你了关于生活本真的大智慧。


A wheat field, with cypresses early September 1889

*分隔主义(Cloisonnism),是十九世纪末后印象派的绘画风格之一,使用轮廓明显、扁平的构图方式,且以黑色线条描边。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