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幼升小堪比高考,中国家长该不该“拼娃”?

2017-5-16 08:54| 发布者: hubert | 评论: 0 |来自: xw.qq.com

导读: 上海“幼升小”试题“考焦”父母、香港“幼升小”家长扬言要赢在子宫、“幼升小”失利无锡一妈妈让孩子复读幼儿园……


《没有起跑线?》是香港的一部纪录片。Irene由于在生第一个儿子的时候毫无准备导致儿子与同龄小孩比落后一大截,于是在第二胎的时候,她就要妹妹赢在子宫里

随着部分城市民办学校“幼升小”面试期的到来,一场又一场拼娃大战又在上演。有家长将“幼升小”称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提前一两年就开始准备,这么拼真的值得吗?

拼娃就是一场惨烈的“军备竞赛”

2016年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中有这样一段台词:“你今天要是进不了前一百,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就完了。”

世界上大概没有比中国父母更怕输的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段话真的扎心了。然而现实远比电视剧里惨烈,电视剧里拼的是中考,现实中,“拼娃大战”从幼升小就开始了。

一般来讲,幼升小的入学渠道有三种:根据户口和房产就近入学、拉关系择校以及报考民办学校。很多中产家庭无法负担动辄十几万一平米的学区房,拉关系也找不到门路,普通公立小学不断减负,又让家长担心孩子在未来的应试中失去竞争力,报考民办小学拼娃就成为最现实的选择。

拼娃的成本也不低。澎湃新闻曾报道,如果上海孩子准备读民办小学,从幼儿园小班就要开始上补习班,一学期的课程就要数千元。并且,在网上报名补习班,往往名额一发布就会被秒杀光;若是线下报名,不少家长为了抢到好时间、好老师,凌晨三四点钟就得去排队。


上海民办幼升小“奇葩”考题刷屏朋友圈

除了日常的补习班,考试前还有冲刺班。《广州日报》就报道说,广州一位家长托关系才为孩子报上名,四次课,一万元。冲刺班会收集历年面试真题,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家长们之所以大费周章,是因为热门的民办小学确实很难进。2016年,上海浦东外国语小学的录取率只有8%,广州的情况稍微好一些,热门学校的录取比例也只有14%。

民办小学在招生时普遍都会考察学生家庭。在学校看来,所谓的“考家长”是在考察家长的教育理念,学校和家长的教育理念契合很重要。在日本,私立小学也要拼娃才能就读,在面试时,父母的职业、学历等信息也都会被问及。

应试教育的内核不变,劝别人不要拼娃,是误人子弟

关于该不该拼娃的争论不小,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理念,但中国应试教育的内核没有变,在没有其他出路或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就劝别人不要拼娃,这是误人子弟。

在这一点上,日本有前车之鉴。日本和中国一样,同样非常重视学历。日本小学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公立和国立属于政府创办的,但不同的是,国立小学一般都是一些不错的大学或者医学院的附属小学,教学设施先进,收费较低,因此成为大多数家庭的不二之选,与之带来的考试竞争也是最大的。而公立小学主要职能是普及基础教育,因此是不需要通过考试。私立小学因为学费昂贵,是富裕家庭的选择,但也需要先进行入学考试。

所以,从幼升小开始,日本很多家长也会拼娃,争取能让孩子考入国立小学或者私立小学,这样日后进入名牌大学的机会也会更大。

每年只有1%的幸运儿能考入国立小学或者私立小学,剩下99%的孩子都在公立小学接受教育。“私立幼儿园→公立小学→私立/国立初中→私立/国立高中→名牌大学”,这是普通日本家长“望子成龙”比较常见的路径选择。


日本幼升小笔试题

但是21世纪初开始,日本向西方学习,在基础教育方面推行“宽松化”,公立学校的教科书越来越薄,但是各个级别的考试可没有宽松,公立小学的学生要想通过私立和国立中学的入学考试,仅仅靠在学校的教育远远不够,还得去参加补习班。日本的补习班同样价格不菲,很多学生只能通过打工来支付他们的学费。

假如考不上好初中,好高中也就悬了。日本在高中阶段又分为“精英教育”和“工具教育”,精英教育是为大学的学业做准备,培养的是未来的社会精英,工具教育只是培养社会一般劳动力。中国的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与之有些许类似之处。

而日本这些年经济不算景气,如果仅仅接受工具教育的话,前景正变得黯淡。对于成长在东亚文化圈中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拼”在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既想“快乐教育”,又想要好的教育资源,这种可能几乎不存在。

在中国,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喊了二十多年,但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内核没有变,想要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其实就是通过一场场考试拼出来的。

对中产来说,拼娃是为了防范阶层滑落

美国作家何伟在《寻路中国》中说:“(在中国)即便是最贫困的人也对书本有一种信奉之情——我几乎从来没有遇到过对自己孩子的读书不抱希望的父母亲。这跟美国有所不同,没怎么上过学的美国人不大鼓励自己的孩子上学,有些社区几乎已经说不上还有什么正规的学校教育。”

尽管有人认为在中国社会实现阶层流动已经越来越难,但教育依然是普通人实现阶层跃迁最好的机会。相比于贫困阶层,中国的中产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毕竟在现在的中国社会,文凭仍是一块重要的“敲门砖”,不同职业的发展与报酬相去甚远,而多数中产家长们又接受过高等教育。出于社会现实和自身经验,这些家长显然也更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并且,没有哪个阶层比中产更焦虑了,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阶层跃迁,但又有着巨大的不安全感,深知自己没有足够的资源为孩子铺平未来的道路,又比任何一个群体都害怕下一代会出现“阶层滑落”——如果不能接受好的教育,命运可能会因此改变。

但是,中国并没有针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专项法律,政府在其中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教育部门主导下,不同公立学校间形成了巨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平衡。

对很多中产家庭,尤其是第一代中产家庭来说,买不起重点公立小学的学区房,却又不甘心去读“菜场小学”,为了防范阶层陷落,接受好的教育,拼娃是唯一的出路。

拼娃并非适合所有家庭,如果孩子无法接受,那就给他快乐童年

在传统基因和社会现实的共同作用下,拼娃愈演愈烈,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家庭都适合拼娃,都必须拼娃。

对孩子寄予希望是好事,为孩子付出也无可厚非,只是所有这些,到头来都需要孩子自身的配合才能发生效力。毕竟,谁也不能否认的是,过早地进入系统学习是违背孩子天性的。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心理学高级教师钱芳在接受采访时说:“孩子在学龄前过早地进入系统学习对其长远的认知水平发展不仅没帮助,反而有副作用。幼儿园孩子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听完整节课,学习效率很低。”

除此之外,孩子长时间学习,无法接触自然,也不利于其身体和智力发育。达尔文曾提出过一个假说:同样的动物,野生的比家养的要聪明。因为野生环境太复杂,不停地刺激动物作出应对,使之更有主动性。家养动物则在别人安排的环境中生活,没有这些挑战,难以激发其智力的发展,渐渐被动。

另外,拼娃所需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对于一个中产家庭来说也许还能负担,但也绝不轻松。所以,到底要不要拼娃,还是得看孩子的接受程度以及家庭的承受能力。

如果孩子配合,家里又有条件,拼娃确实是“赢在起跑线上”;如果孩子无法承受学习压力,或是家庭条件有限,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毕竟,现在讲求的是终身教育,“拼娃”进了名牌小学也不是万事大吉。若是在过程中走极端断送了孩子未来的发展,则更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

拼娃像面镜子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问题,在上升通道狭窄的社会里,当家长不能给孩子提供超过社会群居水平的教育资源时,就只能依靠孩子自身的竞争争取资源。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