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张五岳:蔡英文时期,两岸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2017-5-23 15:45| 发布者: rachel | 评论: 0 |来自: 观察者

导读: 观察者网专访中华港澳之友协会会长、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前所长、“习马会”参与者张五岳教授,请他解读蔡英文时期两岸关系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走向。

中华港澳之友协会会长、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前所长、“习马会”参与者张五岳教授

5月20日,蔡英文“执政”一周年。根据《联合报系》公布的最新民调,蔡英文一年来整体施政满意度仅正好三成,不仅不如同属民进党籍、涉贪前“总统”陈水扁的45%,更远不如前“总统”马英九满周年时的52%。对此,“总统府”前副秘书长罗智强表示,“还马公道者,必蔡”。 

作为蔡英文的前任,马英九的八年被看作两岸关系突飞猛进的八年,2015年的“习马会”更是开拓了两岸交流的新轨道。蔡英文的任期才刚刚开始,从“川菜通话”到“三新主张”,已经给两岸关系带来不小冲击,两岸交流也面临重重困难。

观察者网:2015年的“习马会”,被看作是两岸交流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就。您作为马英九先生的随行人员之一,参与了“习马会”全过程。在您来看,“习马会”对两岸关系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张五岳:“习马会”可以看作是双方对两岸关系的一次测试,也是两岸关系的一次重大转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次会面到底是奠定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历史性里程碑,还是只是一次昙花一现?我想从目前来看大概说这些还略显太早,因为其实双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不同的结果。

对这次会面,双方都考察酝酿了很久,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将会成为两岸关系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进展,两岸领导人都做了相当重大的决定。马英九在2008年竞选连任的中期,甚至在连任之前,就有这样的想法。从大陆方面来讲,1979年开始大陆就在推动两岸领导人互访,但从来没有成功过。这里面原因有很多,首先以什么样的名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见面,这些都很难协调。以往大陆领导人会见台湾领导人,不论是在大陆内部还是在国际社会,都是以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名义,用国家领导人的身份,这没有一次例外。这次双方互称“先生”,寻求到了最大公约数。从地点上来看,选择在了新加坡,因为从1993年汪辜会谈一直到2015年“习马会”,新加坡作为第三地在两岸关系中获得了双方高度的互信。从时机的角度看,当时马英九的任期已经不满7个月了,而习近平主席可能还会有7年的任期,大家一定会想,一个如日中天还有7年任期的大陆领导人,为什么会跟一个任期不到7个月、在台湾民调如此低的领导人见面呢?


“习马会”是两岸关系的一个重大历史进展

因此来说,习总握的是马英九的手,想的是领导人会面对两岸关系历史进程的影响。而从马英九的角度来说,期待这次会面影响下届台湾选举是不可能的,我相信他会追求历史地位,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性远大于国民党的选举胜利,我相信大陆朋友应该都很清楚,就算不见马英九,或者见十次面都改变不了国民党败选的命运。

从我自己参与了解的情况来看,虽然两岸领导人会面酝酿了很久,但真正确定要见面的决策时间却很短。我相信从商议会面到拍板定案,应该不会超过两个月时间。从台湾方面来看,这次会面的重点就是两岸领导人能够见面,但具体不能谈太多的内容。两岸问题也不是一次见面就能解决的,重要的是创造一种氛围,这个象征性的意义能不能实际影响两岸的关系,取决于两岸之间的互动。

观察者网:您刚才也提到了,“习马会”时距离马英九卸任不到7个月时间,所以当时有一种说法就是,这次会面将给日后上台的蔡英文留下一个难题。

张五岳:凡是走过的,必将留下历史痕迹。1993年新加坡汪辜会谈,开启了两岸谈判的历史性里程碑,但这之后不到两年,两岸谈判就全盘中断,直到2008年才恢复。但因为有汪辜会谈做基础,只要以后时机成熟,就可以进一步运用和发挥。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短期效应,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2008年可以恢复两岸谈判。所以北京想表达的是,只要两岸高层有政治互信,未来无论是谁执政,两岸都可以在既有基础上互动前行。因此就算马英九的任期只有7个月,民调连10%都不到,只要两岸有政治互信就可以抓住机遇互动。

观察者网:蔡英文“执政”后,两岸关系急转直下。5月20日是蔡英文“执政”周年日,也是国民党主席选举日。在台湾民众中现在能听到一种声音,很多人其实很怀念马时代,那么您怎么评价马英九这八年?

张五岳:2009年的时候我看过一份民意调查,发现相较于马英九的其他施政策略,两岸政策获得的满意度最高,这也是马英九在国民党中引以自豪的,但当时我就提出,两岸政策是台湾蓝绿意见最分歧的部分,我们的政府只看到了满意度,没有看到分歧。所以2009年,我就率先提出了“三中”:中小企业、中南部、中下阶层,这“三中”对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是中小企业,台湾企业70%是中小企业,台湾民众有75%在中小企业工作,而两岸交流通常是从大企业开始做起,这样绝大多数台湾企业和民众是很难感受到两岸交流带来的红利,他们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和大企业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说一定要让中小企业感到收益。

第二,台湾中南部,台湾北部有很多白领精英、知识分子,而中南部很多都是农民,这两个人群对两岸关系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我曾在政府内部讲过,政府推进服贸给公务员培训,找的都是那些支持服贸、支持经济自由的人,这等于是和尚给和尚念经,找相同的人来夸夸其谈,而且一个月、一年才给上一次课。

而在台湾中南部,农民获取信息的来源是什么?一个是电视网络广播这些媒体,一个礼拜听七天;一个是赶集庙会,通过一对一的小众传播改变别人的想法,这是一个月、一年才有一次的培训所比不了的。这就是北部精英的傲慢,应该和那些不同意见者做沟通,而不是在同质人群中寻找认同,而且要重视中南部人群的想法。

第三,中低收入和中下阶层,因为他们是全球化的受害者,台湾是一个以进出口贸易为导向的经济体,进口贸易占台湾GDP120%以上,出口占60%。但是台湾受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很大,社会分配不公,这是全球化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就算两岸关系不发展,这些问题也会存在。可是有些人别有用心,偏偏看到2008年以后两岸关系快速发展,然后就将这些全球化的负面冲击统统认为是两岸关系发展造成的负面因素,很多人是相信这一点的。很多中低收入的人会认为,经济上少数人得到大多数的利益,大多数人并没有感受到好处。

举个例子,马英九政府时期推动陆客来台观光旅游,进而增进两岸交流。可是陆客来台,只会对游览公司、对卖土特产品的公司、对特定景点,以及从事相关旅游业者产生效益,一般民众是感受不到的,他们只会认为陆客来了以后抢资源,导致旅游景点人变多了,租车变贵了,买东西更贵了。交流的效益是需要慢慢扩散的,也就是说两岸交流带来的经济红利,只有一部分人感受到了,大多数人实际上都没有感受到,自然不会支持政府的政策。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