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胡歌为什么说高三是他人生中最骄傲的时光?听听亲历者讲述的高考故事

2017-6-5 14:49| 发布者: rachel | 评论: 0 |来自: 微信

导读: 高考,对有些人来说是转折点,对有些人来说是起跑点,对有些人来说只是一个成长的连接点。


斗转星移40载,中国高考改革之路,曲曲折折又始终洒满阳光。经历其中的一代代人,他们既是见证者,又是亲历者,背后的故事,唯有他们方能讲述。

胡歌:高三是我人生中最骄傲的时光

演员,2001年高考,高中毕业于市二中学


电视剧《琅琊榜》剧照

我的高考经历可能对大部分高三同学来说并没有借鉴意义。由于通过了艺考,我的高三生活比较特殊,其他同学都是万米长跑,越是接近终点,越是咬紧牙关,全力以赴。我却恰恰相反,先紧后松。然而,高三仍是我最值得骄傲的时光。


少年胡歌 网络图

我一直认为,中学是人生至关重要的阶段,它是每一个人走向成熟的起点。尤其进入高三之后,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更加清晰。而那个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我告诉自己,一旦走出了中学的校门,我就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我要对自己,父母,对社会和国家负责。我常对自己说,“不要让十年后的胡歌瞧不起你。”那种感觉会让我莫明地兴奋,也会有一丝紧张。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定义未来。


少年胡歌主持节目

现在回想起来,高三第一学期是我最值得骄傲的时光。我们的高考是“3+1”模式,高二结束,要从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选一门作为“+1”学科。我最终没有选择最喜爱的物理,而是选了完全不擅长的政治,完全是出于“哥们儿义气”,我要和我的一个好兄弟并肩战斗。所以我俩就一起投身陆军老师的政治课堂了(此处略微“拍个马屁”,事后证明和谁学不重要,跟哪位老师学非常重要)。


少年胡歌的眼神就很迷人

说实话,我高中前两年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始终在中游偏下徘徊。高三第一学期我非常用功,用“头悬梁,锥刺股”形容也并不为过。第一学期结束,我成绩跃升至班级前三。我想说的是:

任何时候开始努力都不算晚,关键是恒心、毅力和有效的方法。要结合自己各门学科的学习基础,制定不同的迎考方案,比如政治和英语,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牢记所有的知识点。当然,一定要理解了再去背,才会事半功倍。这也成为我日后演戏背台词的时候屡试不爽的经验。

其实,我当时我并没有打算报考艺术类院校,目标是本市某数一数二的大学。一个寒假之后,或许由于前几个月用力过猛,我当了“逃兵”,选择了一条对自己而言要轻松许多的道路——报考艺术类院校。由于我提前两个多月就通过了专业考试,并且得知表演系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所以在大家齐头并进、奋力冲刺的阶段,我提前放慢了脚步,没有和同学们一起拼到最后一刻。这至今仍是我人生中莫大的遗憾。      


2001年,胡歌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后来他又参加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考试,最后选择留在上海。

回忆16年前的时光,有许多细节都记不清楚了。印象最深的是陆老师经常会自掏腰包请全班同学吃雪糕。所以在我的记忆里,那年夏天带着丝丝凉意,但心很暖。

此外,作为一个“艺考过来人”,我也有几句肺腑之言想与那些怀揣艺术梦想的考生们分享:

首先,不是每一个“逃兵”都有我的好运气。如果你没有基础,没有天赋,更没有艺术的热爱或者兴趣,那么,我真心劝你不要浪费父母的金钱和自己的青春。今年我亲历了上戏表演系的专业考试,从很多考生身上,看不到上述几项条件的一点影子。

对大部分人而言,艺考绝对不是捷径,虽然近些年影视行业飞速发展,但是并非每个学校都有良好的师资,就算考上了,毕业后也将面临残酷的就业问题。愿每个考生都能在高三这一年,学会思考,学会联结过去与未来。


胡歌2005年从上戏毕业后,同年塑造的“李逍遥”一角红遍大江南北

陆军:经历上海高招唯一一届“3+6”

1987年高考,南洋中学校长,曾任教于市二中学

30年,弹指一挥。当时看得比天大的高考,经历过后才明白高考只是一种经历,而不是全部。

那时我们也正面临高考改革。1984年9月进入高中的我们在高一阶段就开启了高考进程:高一结束考历史,高二结束考地理,高三那年的5月考政治、物理、化学、生物,这六门学科被称为会考,真正的高考是7月7日、8日两天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考试。


九门学科的成绩全部计入最后的高招录取总分,文理科考生的区别在于六科会考成绩在录取总分中按不同比例折算加以统计:文科生以政史地三门学科会考成绩的70%和理化生三门学科会考成绩的30%相加计入总分,理科生则正好相反。折算后六门会考学科合计300分,高考学科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00分,最后总分640分。

1987年上海的这种高招模式只尝试了一年,我们是第一届,也是唯一的一届。

虽然文理科考试的科目、内容、要求完全相同,但当时学校还是把我们这些想考文科的学生分了出来,组建了一个文科班。同学们兴趣相投,都带着些80年代文艺青年的气息,课后常常会讨论关于文学、艺术的话题。同学间经常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缓和了不少“临战”前的紧张气氛。

无论以前在市二中学教政治,还是现在在南洋中学当校长,我常把自己的高三经历和学生们分享,给他们鼓劲。


对于许多家庭来说,高考也成为了两代人的记忆.......

父亲惠中:当年高考拼的是积累

1978年高考

1978年参加高考的惠中,当时已经在安徽的一所中等师范当老师了。“如果没有参加高考,应该就在当时的那个学校里当老师,或者转行当干部,在安徽的小县城里度过一生。”惠中现在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高考,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

“对于77、78年参加高考的人来说,高考作为转折点,完全改变了命运。因为高考,我才能作为优秀毕业生在大学留校任教工作,在学术的路上走下去。”

惠中感慨地说:“我们这代人的经历非常曲折。在高考前完全没有准备,没有教材。当时我的几门考试结果中,数学很差,所幸其他分数较高才能被录取。我觉得当时的考试完全是靠自己是否愿意看书,是否有读大学的愿望。”

他前不久参加同学聚会,“同学们聊到,没有高考我们的人生之路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当时学习的积极性是现在不可想象的,晚自习要提前去抢座位,每个人都在如饥似渴地学习,晚上10点熄灯,不到熄灯前谁也不会离开教室。”


知识改变命运。

谈到对当今高考的看法,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教育家,惠中教授说:

“高考还是必要的,是一个选拔的过程,虽然有人提出批评,但它是现在人才选拔的必要途径之一。很多人认为考上好大学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这是错误的观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要有沟通的桥梁。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社会职业差距的减小,这样的错误观念也会逐渐得到纠正。”

女儿惠慧:上大学仅是个小目标

2002年高考

惠忠的女儿惠慧是2002年参加高考的,现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

对于高考,惠慧说,“高考对我来说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是一件目的明确的事情,是我必须去完成的一次正式的大型考试。与现在的高考相比,形式上或许有改变,对高考的心态或许有改变,但是我并没有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感觉。高考并不是成功的唯一道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已经没有必要通过进入大学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拼搏的日子里,有没有过你的身影

父亲胡耀明:第一志愿是上海的大学

1978年高考

40年前的那场高考,对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副所长胡耀明来说,不仅是自己科研人生的起点,更是自家两代人的科学灯塔。

作为当年上海第55中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直接参加1978年第二届高考,有点顺理成章。


兴趣一直是最好的老师

“当年高考并不像今天这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得上就去深造,考不上就工作去。”与大多数同龄人不同,中学时代的胡耀明就比较爱读书了。那个年代,学业较为松散,父母没有要求,只有兴趣是自己的领路人。放学之后,他常常一个人跑去图书馆泡着,借阅跟数理化有关课外书籍,“不管看得懂,看不懂,就是很喜欢看。”

最终,他顺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当年才18岁,只知道要学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会不会离开上海,毕业后还能不能回来,都没有仔细考虑过。”母亲舍不得儿子“走远”,“逼”他把第一志愿修改成上海的大学。

多年以后回忆起大学四年,胡耀明深感自己的眼界被一场高考打开了,思想的深度被一场高考夯实了。“当年学的知识,在走入工作岗位后才发现,与实际相去甚远,但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却为今后几十年的工作,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功底。”

胡耀明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从技术员做起,一直到副所长。当年的大学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年纪差距也很大。

“同一个班里,有年纪比我大一倍的中年人,也有小我四五岁的‘少年’,相互之间的文化和思想不断碰撞,大大开拓了眼界和心胸。”

儿子胡怡童:在东北踏实学四年

2008年高考

儿子考取哈尔滨工业大学,选择了软件工程专业。很多人会不舍得自家的上海娃娃考到外地去,特别还是冰天雪地的东北。

小胡当年在一所区重点高中读书,很多同班同学选择了出国。“我们家庭倒是觉得读大学,还是要学理工科。只要能学到本领,读个好大学,孩子出去闯闯也无妨。”

大学四年,小胡在北方安心读书。踏实严谨的学风,让他感到了人生的学习起点实际上从大学才开始。如今已经就职于一家美国创业公司的小胡,依然觉得当年在国内参加高考,并就读一所国内理工科名校,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


哈尔滨工业大学


真正走向高校  与考生双向选择

专家访谈

随着2014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序幕的拉开,上海作为高考综合改革先行先试的试点省份之一,任务艰巨,备受瞩目。

改革要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的考试招生模式,高考科目组也从“3+1”到“3+3”,特别是新推出的等级考科目组,这些都是高考改革的全新探索,也是从应试教育真正走向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郑方贤近日在上海招考热线上回答了网友的关切,认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首先反映高校的需求,隐含了不同大学的办学定位、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对高中生的学习科目要求;又由于不同科目成绩等第的可比性和学生自主选择的制度设计,它能比较充分地反映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的教学水平等综合因素。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考生们轻松应考,条条大路通罗马,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加油!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