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并非真正的问题 真问题:体制性的公正

2017-9-5 06:41| 发布者: hubert | 评论: 0

导读: 效率和公平的问题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始终的一个大问题,甚至一度成为对立的问题,其实如果仔细分析中国当下改革面临的问题,就发现二者在中国根本就不是真正的问题。


它们面对的都是“体制性的不公正”问题,解决出路也是从建构“体制性公正”开始,建立保障过程公平的规则秩序。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效率,才可以谈平等的可能。

邓小平理论在中国作为引领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在经济领域主张推行市场经济,在政治上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四十年来,中国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经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理论也获得世人认可。

另一方面,又因为邓小平理论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以及现实中出现了贫富分化的问题,因此受到一些指责。

但客观地说,邓小平理论是一种务实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邓小平曾说,贫富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如果发生贫富分化,那改革就是失败了。因此,从理论的本身设计来看,它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现社会平等、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对现实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等一系列问题,要客观地进行分析出现的原因,不能盲目地扣在邓小平理论身上。

贫富分化的原因几种分析思路,其中一个最有共识的思路就是:贫富分化、社会不公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体制本身处于转型体制,还未能实现完全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转轨,不公的根源在于转轨体制中的旧体制因素制造的体制性不公正,造成起点不公平和过程不公平。


其一,经济体制结构未能充分公平平等的市场化,比如国企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都存在着体制性的不公平,成为制造社会贫富分化的最大原因。

其二,社会体制结构未能彻底地贯彻社会公平平等的现代社会理念,比如城乡户籍制度、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存在着太多体制性的歧视和不公平,以及历史遗留的缺陷和短板,成为制造社会不平等的制度源头。

由此可见,贫富分化在现阶段并非邓小平理论造成的,而是未能走完邓小平理论、未能完成市场经济转型造成的,是处于改革半路的转轨体制造成的。

因此,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更加彻底地、全面地、历史地贯彻邓小平理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兼顾效率和公平,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

目前中共执政高层提出的坚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坚持公平的发展道路正是延续了邓小平理论的道路。

这正是看出了,目前如此不公平的体制,已经成为阻碍国民经济健康、高效、高质发展的障碍,也成为制造社会不公平、不平等的体制性弊端。同时也看出了,在现阶段,要想提高效率,做大蛋糕,必须首先剔除体制性的弊端,解决好体制性的公平问题。


在经济上,改革经济所有制结构,给以各种所有制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完善市场法制,建立更加公平、平等的市场环境。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公平平等的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实现市场主体在起点上的平等,这正是社会走向公平正义、走向权利平等的一个首要环节。这条思路也是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的,但是公平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效率。

但同时,也坚持并巩固社会公平平等的社会主义方向,这体现在多种形式的国家再分配中。比如所有制改革中,通过改革对国有资本进行保值增值、提高效益,同时,理顺国有资本的所有、经营和分配环节,保证在国有资本增值的前提下,使得全民更好地享有国有资本的收益,比如通过国企利润和税收用于增加国民的社会福利保障、社会公共服务及基础教育建设等,体现社会再分配注重公平的社会平等的社会主义思路。

不管是效率,还是公平,二者都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也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二者作为现代社会的必备元素,缺一不可。改革的前半程着重的是解决效率问题,通过效率来解决公平,但要更彻底地贯彻邓小平理论,在改革的后半程就要在更欠缺的公平问题上多做文章,通过解决体制性的不公正,来提高效率问题,并再次基础上实现更高的公平。不过,这并非是摒弃效率,而是通过体制结构上的改革,做到公平之上的效率,以公平促效率。

体制性的公正问题,才是当下中国“效率与公平”之争的真问题。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