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行胜于言:孔子心中最理想的教学方式

2017-10-1 06:11| 发布者: hubert | 评论: 0 |来自: 腾讯儒学

导读: 圣人告诫我们,语欲胜人,一句话的亏也不吃,总是在语言上战胜别人,这是情商极低的表现。说到孔子教育弟子,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循善诱”、“谆谆教导”等等这样的词语。


孔门弟子

似乎老先生是一个话唠,总在不停说教。事实上,孔子对弟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更多地是以身教而非言传的方式来教育弟子。

孔子特别警惕“言”,孔子认为“言”会干扰或阻碍“行”。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论语·先进》

孔子最喜欢颜回,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颜回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孔子与颜回

当然颜回的沉默是外在的,在他沉默的外表下面,内心总有一万个思想在奔腾,所以才能“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也就是说,颜回是那种飞快地想,慢慢地说的人,是那种胸有激雷,面若平湖的人。所以才有孔子对颜回一唱三叹的赞赏:“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孔子对弟子们因材施教的点拨,其实常常是以批评为主的,仅仅是或轻或重的区别而已,如对聪明而敏感,变通又多金的子贡用暗示隐喻的方式,对直率骁勇,在老师面前爱刷存在感的子路则是直接精准打击。

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颜回。孔子只有对颜回才疼爱有加,不吝于表扬,不能不说和颜回敏于事而讷于言的性格有直接关系。颜回大概就是孔子向往的君子形象,我们很难否定,孔子叹息“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的时候,眼前没有划过颜回的影子。


天何言哉

而另外一个弟子宰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宰我口才很好,是孔门四科言语科的高材生,或许是因为太擅于言辞,一直为孔子所警惕,总希望找机会教育他。这不,终于有机会了。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朽木不可雕”,千古一骂,可见老先生对宰我的一时之气得有多么的大。

孔子对言语的警惕到什么程度呢?他自己甚至说:“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那么,不说话,让弟子们怎么跟着你学习呢,就是天也在用“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方法,也就是用“行”的方法啊。孔子的教育思想大概效法了“天”,所以孔子教育弟子的时候,轻言传,重身教。因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行胜于言

“行”,不能仅仅理解为“行动”、“行走”义,其重要的意指是“行事”。中国人爱讲“不打不相交”,所谓“打”,是“打交到”的意思,这才是“行”最重要的内涵。

与“行”相对的一个词是“言”,当然,“知”也可以作为“行”的一个对应词,知行要合一,言行要一致。在《论语》里,在孔子这里,更多的是关于言行之辨的内容,是对“言”无处不在的警惕。

没错,是“三人行”,而不是“三人言”。圣人告诫我们,语欲胜人,一句话的亏也不吃,总是在语言上战胜别人,这是情商极低的表现。

行胜于言,是孔子告诉我们关于言行的秘密。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