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礼记·祭义》:“孝”的三种境界

2018-1-3 06:36| 发布者: hubert | 评论: 0 |来自: 腾讯儒学

导读: 《礼记·祭义》篇中,孔子的弟子曾子就区分了“孝”的三个等级:“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孝”是儒家所极为推崇的一种德性。儒学重视家庭伦理,在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是最为基础和根本的一种,“孝”就是对亲子关系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孔子曾经在很多场合谈论过什么是“孝”,譬如“无违”、“色难”等,但这些说法还不能够让人对什么是“孝”有明确的认识。孔子特别说过,所谓“孝”,绝不只是能够以饮食供养父母而已,犬马都尚且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儒家心目中的“孝”是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尺度和标准呢?

《礼记·祭义》篇中,孔子的弟子曾子就区分了“孝”的三个等级:“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最高等的孝是使双亲受人尊敬,其次一等的孝是不使双亲声名受辱,最低级的孝是只能赡养双亲。乍看之下,这几句话平淡无奇,于是,曾子的弟子公明仪马上问道:“先生您应该可以称得上是孝吧?”出人意料的是,曾子竟然回答:“这是哪里的话啊!君子所谓的孝,指的是在父母还没有说出口前就能够预先揣度到他们的心意并去实现,假如父母有不合于正道的心意将要产生,也要提前觉察到这种倾向,并用正道匡谏父母。我不过是能够赡养父母罢了,哪里能够称得上是孝呢!”由此可知,“尊亲”和“弗辱”并不像字面上看来的这么简单,而是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真正的孝

曾子随即对“尊亲”和“弗辱”的内涵做了进一步揭示:“我们的身体,是父母遗留下来的骨肉,我们用这样的骨肉在世间生活,怎么敢不谨慎?生活起居不庄重,是不孝,事奉国君不尽心,是不孝,任官办事不严肃认真,是不孝,对朋友不守信用,是不孝,上战场杀敌不勇敢,是不孝。以上五方面不能做到,灾难就会降及双亲,怎么敢不谨慎啊!君子所称为孝的,是一国之人都羡慕他的父母道:‘有这样的孩子真幸福啊!’这才是真正的孝。”


对自己全方位的德性要求

经过曾子的解释,“孝”实际上就从简单的事奉父母,变成了对自己全方位的德性要求。父母所在乎、关心的无非是子女,子女品行优秀、平安健康是每一个父母的心愿。子女如果只是做到了能赡养父母衣食住行,而自己的人生却过得潦倒不堪,父母必然会感到心安,忧虑不已。因此,真正孝的子女知道自己的生命不只属于个人,不可任由自己的性子肆意挥霍处置,也不会让自己轻易身处险境,否则就是对父母和自己的不负责任。

根据《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战国时候,齐国有一个侠客叫聂政,受韩国大夫严仲子之托,请他刺杀仇家,但严仲子五次三番登门拜访,聂政都不肯答应他的请求,原因是他家中还有老母亲尚在,不可以自己的生命许给他人。直到聂政母亲去世后,他才答应了严仲子之托,完成了刺杀,但也付出了生命。侠客本来是最该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但是由于存着孝子之心,他也绝不会轻易委身他人。


不让父母有所忧虑和担心

不仅如此,子女还要能够时刻能够体察父母的心情和他们的所思所望,尽量做到一切行事都不让父母有所忧虑和担心,这不是说对父母的心意都要百依百顺,而是要能够分辨出父母哪些心意是正当的,哪些是错误的。父母不是圣人,他们也可能犯错,在这种时候,子女如果一味顺遂父母心意,最终使得父母做下错事,便是使父母名声蒙羞,归根结底也是不孝。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人会将孝看成是百善之先,因为一个真正做到了孝的人,必然是一个修德自持、敬慎恭谨且明辨是非之人。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