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当我们在嘲笑文艺青年时,我们在嘲笑什么?

2018-3-5 06:15| 发布者: yan | 评论: 0 |来自: KY主创们

导读: 文艺青年今天又被狠狠黑了一次。下午在办公室,忽然就发现“小二姐”向《冈仁波齐》的导演张杨“深情告白”的文章和视频刷爆了朋友圈。


所有人都在猛烈嘲笑文艺女青年。这年头,文艺女青年真可以说是各种标签中鄙视链的最下游了。

作为一个其实可能还算文艺,怀疑自己算不算是个文艺女青年的人,忍不住要参与一下这次的热点讨论。

先放出我的核心论点:
 
人们鄙视的不是文艺青年,
而是假以文艺之名
逃避真实的人生
 
仔细看“小二姐”的表白信,除了“三毛转世”这个难以描述的概念,和量子纠缠这个物理学概念之外,大部分她所选择的用词,都非常的“典型”,例如:
 
“去远方”、“在路上”、希望看完这个视频的人都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西藏”、“佛珠”……
 
这些都是这几年,持续地会遭到白眼的用词。当然他们在一开始出现时也都曾经真的令许多人神往过一时。

当大家在鄙视“文艺女青年”的时候,“文艺女青年”早已脱离它字面的本意,而变成了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指代性标签(对于这种生活方式,安妮宝贝是一位重要的开山鼻祖)。它最表面的、肉眼可见的特征有以下这些:
 
大家嘲笑的“文艺女青年”:

a.  是穷的,她们有着“小众而高贵”的品味,但并没有能力给自己贴上大量消费文化的高级标签。
b.  是过于刻意的,严格遵守一套棉布裙子、清亮眼睛、穷游在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形象和作风。
c.  是无病呻吟的,被“宿命”缠绕,但“顽强追求新生”。
d.  是“玛丽苏”的,内心有主角梦,“特别”对她们来说非常重要。
e.  伪信佛、主张身心灵。
f.   用粗鄙、非原创的“好词好句”遮掩自己并无真正内涵和思想的内心,并对自己的信以为真。

为什么这种生活方式会引起如此众多人的反感和嘲讽?今天看到以前新京报书评周刊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出人们讨厌文艺青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反智主义。我对此并不认同。
 
大家嘲笑的文艺青年,恰恰是一些,声称自己追求的是“文艺和智慧”,实际上只是追求一种已经成为套路的生活方式,并想以此作为自我标榜的人。我们反感的是他们对自己内心欲望的不诚实。

对“自己是特别的”有着蜜汁执念,他们也只会通过一套完整的模仿、按照既定的符号和规则,去表现“特别”。比如这位特别的小二姐,就不惜把自身全部的独特性抹去,甘愿成为一个“特别的符号”三毛的转世。我们反感的是他们的毫无创意。
 
而对于更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反感的是,他们不仅自己选择了不去面对生活的真实、用幻想欺骗和美化自己,还要对大部分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地好好生活的人发出鄙夷。
 
他们觉得自己无能为力进入人间烟火和平凡的生活,觉得那是对自己的一种贬损。同时也因为自己拒绝看到很多种真相,因为自己对现实的逃避,反而觉得自身有一种不俗的高贵。
 
他们未必能在主流的路上活得好,却用一种行为选择,表达了对主流生活的轻视。谁还不是个小公主呢,但大多数人都还是选择了认清自己和生活、脚踏实地地付出努力。我们反感的,是他们不懂得认真去过一种平凡生活的高贵。

我在少女时期也读过被一些人票选为文艺青年标配之一的作者米兰昆德拉,并坚持觉得他还是一位不错的作者。昆德拉曾经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反复谈到媚俗(也被翻译为“刻奇”)。他写道:

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大众可以分享的东西。媚俗可以无须依赖某种非同寻常的情势,是铭刻在人们记忆中的某些基本印象把它派生出来的:

忘恩负义的女儿,被冷落了的父亲,草地上奔跑的孩子,被出卖的祖国,第一次恋情。

媚俗引起两种前后紧密相连的泪流。第一种眼泪说:看见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着,多好啊!

第二种眼泪说:和所有的人类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们所感动,多好啊!

第二种眼泪使媚俗更媚俗。”
 
在第一个第二个吃螃蟹的文艺青年刚出现时,大家的态度是欣赏和赞美的,曾经也有不少人认为他们是多元的声音、是摆脱了资产阶级小布尔乔亚趣味的具有先锋精神的人。

文艺从来就是具有革命精神的事。诗歌、文学、艺术,并不曾在任何时期能够脱离大的政治语境。它启蒙人的心智、让作者和读者都能从自身的苦难,关心到人类的苦难。它的目的是指向思考、反省、在真正美好的事物面前有审美的能力。它要提高人的趣味。文艺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件只关于小我的事情。
 
当被如今的文艺青年所标签的那种生活方式最早出现的时候,它还是一件向媚俗宣战的事情。我们为这种更不日常的、因为悲剧性而显得更具哲学性的、因为神秘主义而显得更具精神性的生活方式落下了感动的第一滴泪。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之后,再用这种生活方式标榜自己的特别,早已变成一场拙劣的模仿。褪去了反叛的、原创的、首发的一系列精神内核,而又想要维持“与众不同”的外观,这样复刻的东西,往往只能感动自己。
 
如今大家所嘲笑的这一种“文艺青年”,在践行这种生活方式时,没有什么精神想要传达,他们关心的只是他们自己。也许用这种方式,逃避面对自己可能在真实世界中的失败,也许用伪装出对“现世”的不在意,逃避内心诸多求而不得的渴望。
 
没有什么比“渴望不凡”更平凡的事,也没有什么比“渴望变得特别”更普遍的事。也许成熟的过程,就是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普通,同时不为此感到失望难过。而如果能真正被爱过,也就会很容易接受自己的普通——正因为相信平凡的自己在爱人眼中已经是绝无仅有。

“我们中间没有一个超人,强大得足以完全逃避媚俗。无论我们如何鄙视它,媚俗都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媒体本来就是一个罗生门,谁也看不清背后真正发生了什么。单从小二姐这一篇文章,更无从了解她真实的动机和想法。今天的文章,只是由朋友圈里对文艺青年的群嘲想起的一些闲话。
 
我政治不正确地认为,人们对这种狭义的“文艺青年”概念的嘲讽中,是一种非常正面的情绪。 我们看到一些人为了维持自我欺骗的不破碎、为了始终寄希望于自身的“特别”获得一些生活的豁免,对此感到嘲讽,正是因为我们真实地存在于生活中。它恰恰代表了我们对真正的反叛精神、对原创性、和对真实生活的尊重。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