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复活节(Easter)与复活节圣周

2018-3-31 06:26| 发布者: hubert | 评论: 0 |来自: 弥厄尔信仰分享

导读: 复活节(英语:Easter),又称主复活日,是现今基督徒的重要节日之一,定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


基督徒认为,复活节象征重生与希望,乃纪念耶稣基督于公元33年被钉死后第三天复活的事迹。根据《牛津词典》和其他一些文章,(比如Francis X. Weiser的“Handbook of Christian Feasts and Customs”),英文Easter这个字与犹太人的逾越节这个字有关,这不仅因为耶稣就是逾越节的羔羊,而且在时间上耶稣基督的复活和逾越节也吻合。在很多欧洲的语言里,不仅逾越节的筵席曾称为Easter,而且早期英文圣经译本中用Easter来翻译逾越节。

复活节会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举行,因为春分之后北半球便开始日长夜短——光明大过黑暗,月圆的时候,不但在日间充满光明,就连漆黑的夜晚也被光辉(月光)照耀。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公元325年召开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订明了复活节是星期日,因星期日被教会视作为耶稣死而复活的日子,所以复活节就在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举行。

此后每年3月21日以后,出现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惟计算复活节的方法,自古以来均十分复杂,拉丁文Computus(计算)一字更专指计算复活节的方法,而罗马教会及东正教会的计算亦略有差异,令东西方复活节可在不同日子出现。

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复活,也是天主教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据圣经记载,天主圣子耶稣降生在马槽里,当他三十岁的时候,挑选十二个门徒,开始传道工作。三年半中,他医病、传道、赶鬼,帮助各样有需要的人,将天国的道理说给人听。一直到天主所安排的时候到了,耶稣基督被门徒犹大出卖,被捉拿、审问,被罗马兵丁钉死在十字架上,临死前曾预言三日后必复活。果然在第三日,耶稣复活了!按圣经的解释,耶稣基督乃道成肉身的圣子,来世上为要赎世人的罪,成为世人的代罪羔羊,这也是为什么复活节如此重要了。

耶稣虽然像犯人一样被钉十字架,他死并不是因为他有罪,而是要按天主的计划替世人赎罪。现在他从死里复活,表示他为我们赎罪成功。任何人只要信靠他,向他认罪,就可得天主赦免。而耶稣的复活,代表他胜过了死亡,所以凡是信靠他的人,都有永生,就是可以永远和耶稣在一起。因为,耶稣现在仍然活着,所以他听得见我们向他的祷告,会看顾我们每天的生活,赐力量给我们,让每一天都充满了希望。他现在仍然活着,天天与我们在一起。

复活节也称“逾越节”、“巴斯卦”(希伯来文Pesach的音译)奥迹,意思是“越过”或“经过”。复活节是天主教礼仪年的核心,教徒们对复活节的关注和重视是不言而喻的。从基督苦难主日(圣枝主日),也就是复活节前的最后一个主日。耶稣基督在这一天被耶路撒冷人民迎进圣城,当时地上铺了人们的衣服和树枝(好像是棕榈枝),耶稣骑在一头小驴上,披着大红的斗篷,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走入耶路撒冷,也就走向救赎万民的最后的祭献。所以以圣枝主日来纪念耶稣基督为我们的牺牲。)开始至下一周星期六被教会称为“圣周”,但主要的庆祝礼仪是在圣周四、五、六日举行。 “逾越节三日庆典”(Easter Triduum)的旧名称是“神圣三日庆典”(Holy Triduum),在三天内,要纪念耶稣受难、死亡与复活。

复活节的日期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四节气的春分后,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主日),2004年是在4月11日。教会从2月25日圣灰礼仪(也称封斋期)这一天进入补赎的日期(四旬期),即复活周期的开始。整个周期经过四旬期、复活期(复活前夕),直到五旬节(圣神降临)结束,被称为复活节循环周期。其间整整40天教会都引领信徒祈祷、默想、作补赎,准备自己的心灵,以补赎的精神,准备庆祝耶稣复活的那一天。复活节的礼仪庆典主要有三天,也称为逾越节三日庆典。

圣枝主日(基督苦难主日)

圣枝主日(英语:Palm Sunday),亦称棕树主日或基督苦难主日(因耶稣在本周被出卖、审判,最后被处十字架死刑),是主复活日前的主日,标志着圣周的开始,为罗马天主教会、圣公宗、东正教各派庆祝的节日。

据《福音书》记载,耶稣于此日骑驴入耶路撒冷,受到民众手持棕榈树枝、欢呼和散那,如迎君王般的礼遇。因此,各派教会对此日的庆祝,往往以耶稣基督的荣耀为主题,多以棕枝装饰教堂(在台湾有时以苏铁树枝代替)。这一日天主教堂会举行圣枝游行。每个堂区团体,当选择其中一台主要的感恩祭,举行「圣枝游行」,或「隆重进堂礼」。其他感恩祭,可采用「隆重进堂礼」,或「简式进堂礼」。「隆重进堂礼」可重复于人数众多的感恩祭。

信众手持棕榈枝,集合于另一小堂,或圣堂以外某处合适的地方。主祭及执事穿红色祭披,与辅礼人员,到信众聚集的地方。若主祭穿红色礼袍,则于圣枝游行完毕,换上红色祭披。此时,信众唱以下对经,或其他合适的圣歌,如:「耶稣基督品位尊」。

请向达味之子,高声欢呼!奉上主名而来的、以色列的君王,当受赞美,贺三纳于至高之天。(玛21:9)

唱毕;主祭带领信众划十字圣号,致候后,用以下或类似的话,邀请信众,积极并有意识地参与本日庆典。。弥撒的读经以耶稣受难为主题。福音分甲、乙、丙三年,依次读玛窦、玛尔谷、路加所记载的耶稣受难史。

圣周

圣周,是指天主教礼仪年历里四旬期的最后一周,包括了圣枝主日、圣周四和耶稣受难节(圣周五),从圣枝主日开始(在东正教会,从拉撒路星期六开始)直到复活节前夕,不包括复活节。其中,从星期四至六的这段时间,被称为“逾越节三日庆典”(拉丁语:Triduum Sacrum Paschale),是基督徒礼仪生活的高峰。圣周星期一、二、三是耶稣受难的前导,对耶稣的苦难作整体性的追念,而后圣周四、五、六庆祝耶稣救赎奥迹的个别事件。

星期六 - 拉撒路圣周六(东正教庆祝)

星期日 - 圣枝主日

星期一 - 圣周星期一,读耶稣到拉匝禄家里赴宴,玛丽为他敷香液,预示他将被安葬。

星期二 - 圣周星期二,读马尔谷的耶稣受难史

星期三 - 圣周星期三,路加的耶稣受难史。

星期四 - 上午祝圣圣油、晚间建立圣体圣事

星期五 - 耶稣受难日

星期六 - 圣周星期六、复活前夕

复活主日-周日

逾越节三日庆典:

庆典第一日 :也就是星期四(圣周四)——圣油弥撒、主的晚餐纪念日。

圣周四——授命星期四, 设立圣体日,濯足节

濯足节(英语:Maundy Thursday、意思是“授命星期四”,拉丁语:Dies Cenae Domini、意思是“设立圣餐日”,意大利语:Giovedì Santo、意思是“神圣星期四”)为复活节前的星期四,乃天主教纪念耶稣基督最后的晚餐,设立了圣体礼、濯足服事精神的重要日子。

天主教会系据《罗马弥撒礼仪(拉丁语:Missale Romanum)》一书,自从1570年开始明订,各地教会于濯足节当天的圣餐弥撒后,应举行濯足服事,后于1955年经教宗庇护十二世修订为在圣餐弥撒中举行。仪式的进行,会在适当地点放置椅子,供选定受洗的人坐在椅子上,人数没有规定,然通常是十二人,由教役带领入坐,司祭在教役协助下,逐一替各人洗脚。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通常指耶稣赴死前与十二宗徒和门徒共进的晚餐。许多文艺作品以此为题材,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同名画作。根据圣保禄宗徒在《哥林多前书》第11章第23至26节(《哥林多前书》第11章第23节至第26节参)所作的描述,在最后的晚餐的过程中,提到吃无酵饼和喝葡萄酒是纪念耶稣,形容这是“体制的圣体”(参见濯足节)。

圣油弥撒 ——教区神父的聚会

圣油弥撒

古代的习惯似乎是在付洗前直接祝圣「坚振油」(Chrisma)及「圣洗油」(望教者圣 油Oil of Catechumens)。自从第四世纪始,祝圣「坚振油」之权力为主教所保留,可在任何时间祝圣,但习惯上是在圣周六以前,自从第六、第七世纪时普遍的习惯是在圣周四。因为通常在圣周六守夜礼中举行洗礼与坚振礼。当时罗马教宗于圣周四只举行一台弥撒,纪念主的晚餐,在此弥撒中亦祝圣圣油。圣周四早晨,在堂区服务的司铎则举行一特别弥撒祝祝圣洗油和病人油。第八世纪时,有人把祝圣坚振油的仪式编入司铎祝福圣洗油及病人油的弥撒中,因而编成了「圣油弥撒」。当时,圣油礼是在共祭弥撒中举行;司铎与主教共祭而祝圣圣油。中世纪末期,共祭习惯消失时,梵二又恢复了传统的圣油弥撤:主教通常于主教座堂、在圣周四午前与教区神父共祭,在弥撒中举行祝圣圣油礼。但为了牧灵理由,此弥撒可提前在另一日举行。

祝圣圣油

与祭司职密切相关的另一主题是傅油。祭司职的授予需要傅油,一些圣事及圣仪的举行也需要傅油。在圣经中傅油的主要意义是祝圣,意思是傅过油者被奉以于上主,是属于上主的人,简言之是圣者,神圣不可侵犯。耶稣为圣神所傅,因此称为基督(希腊语,意即傅过油者)或称默西亚(希伯来语)。傅油给予耶稣新的身分:祂是国王「祭司、先知。到了新约时代,教会对某些人与物行祝圣礼(或称奉献礼)时,仍有傅油仪式,所用的油称「圣油」(希腊语为Chrisma 中文通常译为坚振油),洗礼、坚振、圣秩等圣事均须用此种油。一这三种傅油表示三种不同的奉献,同时也获取新的身分,不再是皆通的人。此外,教会仍给病人傅油,这种传油源自犹太人自古以来的习惯,依照雅格宗徒书信的叙述,教会声明,给病人傅油为耶稣所建立圣事之一。为此圣事所用的油,称病人油。傅病人油表示圣事的治疗效能。此油须经主教(有时可由司铎)祝福过。

还有一种油,称为「圣洗油」,拉丁原文称「望教者用油」,是在望教者在准备领洗的时期所用。此种傅油把圣神的力量赋予即将领洗的人,便他们在基督身旁成为天主的战士,抵抗邪恶的势力,因此,古代时这油又称为「驱魔油」。

新礼祝圣或祝福圣油的经文也指出这些圣油不同的意义,以及对我们整个教友生活的重要性。内此,教会一向以隆重的祝圣仪式来祝圣这些油。
 
重发司铎誓愿

圣油弥撒既然以祭司职为主题,强调司铎的职务与使命。在此弥撒中,所有共祭司铎可重申对自己祭司职的承诺。主教在讲道中应敦促司铎们忠于圣职,并请他公开地再度誓许谨守以前所做的承诺。主教也劝告教友为所有圣职人员祈祷,使他们一生忠于自已的誓言。
 
逾越三日庆典

逾越三日庆典是教会年历的一个节期,从圣周星期四(基督受难日守夜礼)开始,至复活主日的晚祷结束。基督徒以这个节期纪念福音书中记载的耶稣基督的受难、被葬和复活。

在罗马公教会,自从教宗庇护十二世的1955年礼仪改革以来,逾越三日庆典(包括复活主日)成为一个独立的礼仪节期,不再是四旬期(又称大斋期、预苦期)的一部分。改革之后的礼仪比改革前推延了十二小时。1955年之前,主的晚餐弥撒和复活节守夜礼都是在星期四和星期六的早上举行,而圣周和四旬期是在复活主日前完结。主的晚餐弥撒的《光荣颂》后,教会钟铃会寂静,管风琴也不会使用。罗马公教会禁止信徒在逾越三日庆典期间结婚,如同四旬期一样。信义宗同样呼吁信徒不要在圣周和三日庆典期间结婚。

圣周四

圣周星期四(又称濯足节、诫命星期四、设立圣体日)记念耶稣基督与门徒共进最后晚餐,餐前为门徒洗脚。耶稣基督透过最后晚餐设立圣餐,吩咐门徒要记念他。

在罗马公教会,举行主的晚餐弥撒期间,会在《光荣颂》时鸣响钟铃和以管风琴奏乐,然后钟铃和管风琴会停止使用,直至复活守夜礼的《光荣颂》才重新使用。讲道后会举行洗脚礼。弥撒以安奉祝圣圣体于圣体坛结束,教会鼓励信徒瞻仰圣体,在午夜后则不宜有外在庄严。罗马教会使用白色为主的晚餐弥撒的礼仪颜色。

1955年以前的罗马礼中,主的晚餐弥撒没有洗脚礼,洗脚礼在其后的一个仪式进行。弥撒以除设圣坛摆设结束,即把祭台上(除圣体坛外)的所有摆设移除,但留下十字架和蜡烛。1955年的改革后,圣坛上的摆设会在弥撒后不设仪式移除。

主的晚餐弥撒

这一天还要举行纪念主的晚餐弥撒,庆典弥撒在晚间举行。主要是为纪念主的最后晚餐,他建立感恩祭,以及出自爱心的服务榜样——为门徒洗脚。整个教友团体都要参加这台弥撒。除了早晨在主教座堂举行的圣油弥撒外,通常这一天不可再举行其他弥撒。但“为了牧灵方面的需要,本地主教可在圣堂、公开小堂,举行另一台弥撒;假如真正需要,也可以为晚间无法参与弥撒的教友,在午前举行一台弥撒。”教会这种规定主要在强调感恩祭的惟一性和加强教友的团体意识。圣体圣事原为合一的圣事,这规定也表现出教会牧灵性的关怀,尽可能使所有教友参与这台纪念弥撒之原始的弥撒。庆典第一日的礼仪主要有四部分:

(一)进堂式。本弥撒进堂咏对经取自保禄致迦拉达书(六,14),指示出复活节三日庆典的总主题:“我们要以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而夸耀,靠着他,我们才能得到救援、生命和复活。藉着他,我们获得了解救和自由。”他表达了逾越奥迹整个幅度,痛苦与荣耀,死亡与新生,密切相关,不可分离;因此,在受苦受难之中,已经呈现出得救的希望、复活的喜乐。这台晚间弥撒揭开了“三日庆典”的序幕,引领教徒进入耶稣的苦难,两天后,再与他一起进入新生,分享复活的喜乐。 

(二)圣道礼。有两篇读经,第一篇取自旧约出谷纪(十二,1-8,11-14),叙述犹太人在逾越节晚餐中吃羔羊的史实。这篇读经可以说是三日庆典中所有读经的序言,使我们透过旧约的逾越节而去了解并体验新的逾越节——耶稣为我们所创始和完成的逾越节。答唱咏取自圣咏115,让教徒为古代先民的得救而谢恩,但是更要我们因耶稣为我们流血牺牲而赞美天主,向他献上赞颂之祭。第二篇读经取自(格前,十一,23-26),叙述耶稣建立感恩祭、圣体圣事。此后所举行的弥撒,都是遵照耶稣当时所说的“你们要这样做,来纪念我”的遗命。福音所强调的是耶稣要教徒相亲相爱的命令,彼此洗脚,亦即彼此服务是彼此相爱的具体表现。为实践耶稣的命令,讲道后,通常有洗脚礼。洗脚礼很简单,被洗脚人的传统数目为12位,现在规定“特选的几位男教友”,未指定一定的数目。 

(三)圣祭礼仪。准备饼酒时,本日礼规特别指出:“圣祭礼仪开始时,教友可以携带赠送给穷人的礼物,列队到祭台前献礼。”这是借此具体的行动,来实践耶稣教天主教徒互相服务、彼此相爱的命令。 

迁供圣体。

由于圣周五不举行弥撒,只有圣道礼与领圣体礼。因此本日弥撒中也准备为圣周五所用的圣体。在念完领圣体经后,主礼及辅祭等隆重地将圣体恭迎到一特设的祭台或圣堂内的一小圣堂中,在此供奉,让教友来朝拜。但到半夜后,不可举行隆重的朝拜礼。此外,本日弥撒后,要撤去祭台上的一切装饰和用具。同时,礼仪规定:“唱光荣颂时当摇铃,此后直到复活节前夕不再摇铃,除非主教团另有规定。”三日庆典中不摇铃,是相当古老的习惯,大约在七八世纪时就已存在。9世纪的一位礼仪学家视铃声的停止为谦逊的记号,使人想到、也效法耶稣的自谦自卑,受辱受苦,不发一言。但也有学者认为,此时期不用铃,而改用木制拍板,原是古代礼仪中尚未采用铃时所用的器具。打钟、摇铃也是一种喜庆的表示,因此三日庆典中停止钟声、铃声,可说是教会哀恸的表现。

撤去祭台上的装饰用具等,原来亦没有任何仪式,因为圣周四弥撒后三日庆典中,直到复活前夕弥撒,不举行弥撒,内此(依古代习惯)祭台上不用台布等装饰。只简单撤去所有祭台上的一切,亦无任何应念的经文。

同一时期,在礼仪中通常不用风琴,其理由大约也与不打钟、摇铃相同。但新旧弥撒经书均未提及此时期不应弹风琴事。只是在圣礼部1900年的一项训令中提到此事。

洗脚礼

洗脚礼是某些基督教教派所举行的宗教仪式。最初的由来与当时犹太人的风俗有关,而在教会历史上也曾有许多教派在正式典礼中实行过。传至今日,在大多数地区已没有像当时的犹太人一样,有为客人洗去脚上泥土的必要。最重要的是,虽然洗脚礼最初是由耶稣而来,祂却未曾吩咐过门徒以后要行礼如仪,像行洗礼或圣体礼仪一样。因此在各教派中,虽有时也采取象征式的作法,如天主教之教宗在其所定的受难节活动时,会为大主教们洗脚;但这些均只是代表性的,并不把洗脚礼定为不可或缺的圣礼之一,而只是着重效法耶稣藉为门徒洗脚所彰显的谦卑与服事的精神而已。主耶稣亲自设立 – 主耶稣在与使徒们吃最后晚餐之时,祂知道神所定的日子到了,就站起来,把水倒在盆里,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帕擦干。犹太人洗脚的风俗,是由仆人为主人或客人洗脚。而主耶稣虽是主人、老师,却亲自倒水为门徒洗脚,所表明的意义,就绝不是风俗习惯而已。

主说“凡洗过澡的人,又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然而不都是干净的”,这表明主要求门徒,要不断地追求过圣洁的生活。一个人接受主的洗礼,罪得到完全的赦免,那再领受主的洗脚礼,是领受主的爱和提醒,使自己靠着圣灵的力量,能渐渐达到圣洁的地步,彰显主的荣耀。

 “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于是在吃完饭的时候,他倒水替门徒洗脚。为人洗脚是卑微的工作,但耶稣因爱门徒,就为他们洗脚。而且此时使徒们尚因不明白主的时候和神的旨意,为地位之高低而相争(路22:24),但主依然洗他们的脚,并教训他们要彼此相爱(约翰福音13:34)。这也是表明主完全的赦免,要人不轻看他的宝血救恩,诚心悔改,他必拯救到底。今天我们当遵守主的教训,效法主的精神,以彻底的爱,彼此接纳,造就,愿意互相规劝,赦免,坚固彼此的信德。

庆典第二日 :也就是星期五(圣周五)——耶稣受难日

耶稣受难节(或耶稣受难日),是基督徒纪念救主基督耶稣被钉死受难的日子。按现今计算复活节的方法,该日是复活节前一个星期五。根据福音书记载,耶稣于公元33年犹太历尼散月十四日与使徒设立纪念仪式,后于上午九时左右被钉,于下午三时左右死去。耶稣唯独吩咐门徒要纪念他的死亡。根据当前历法推算,耶稣受难是在犹太历尼散月十四日,按照当前的历法推算是儒略历公元33年4月2日星期四─4月3日星期五,格里历33年3月31日星期四─4月1日星期五。这一天是一个满月日。教会在这日举行受难日崇拜及拜苦路礼仪,让信徒默想基督为世人所付出的爱。
 
圣周五——基督受难日

在基督受难日,基督徒回顾耶稣基督的受难和死亡。在罗马公教、信义宗、圣公大公礼,会礼仪式展示一个十字架或十架苦像(不一定是在圣坛附近的那一个)。1955年之前,罗马公教会在受难日崇拜后,不设礼仪地展示苦像。

罗马公教的仪仪中,司祭传统地会在开始礼仪时在祭台俯伏。基督受难日不举行弥撒,纪念救主受难时分发的圣体宝血是在前一日祝圣的。因此,这在1955年之前称为“预先圣化弥撒”。罗马公教也会按地方习俗,在四旬期的最后两周将圣人画像覆盖,画像的照明灯仍然亮着。也会将可移动的十架苦像藏起,将不可移动的十架苦像覆盖,直至受难崇拜后。天主教徒通常会以亲吻苦像上的耶稣脚步以表敬意。

圣周五主受难日弥撒关于举行本日礼仪的时间,可选择一较睌的时刻。本日礼仪如果可能,应在午后三时左右,但这一天并非公休日,为了牧灵的需要,庆典礼仪一般在晚间。本日主礼所穿礼服(祭衣)是红色,不再是黑色。红色为殉道者的颜色。受苦受难的基督被视为殉道者的原型与模范;殉道者把耶稣的服从视为自我牺牲与胜利的泉源。本日主礼等所用的礼服为红色。红色为殉道者的颜色。受苦受难的基督被视为殉道者的原型与模范。

今日的礼仪分为三部分:圣道礼仪、朝拜十字架,及领圣体礼。 

(一)圣道礼。有两篇读经,读经一取自依撒意亚书(五十二,13;五十三,12),这是第四首天主仆人之歌,很早就视为一篇描述耶稣受难的预言。答唱咏(咏,30)指出,人虽遭遇困难挫折,仍须依靠天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时,曾引用了这首圣咏中的话:“父啊!我把灵魂交在你手里。”读经二取自(希四,14-16;五,7-9),是一首对大祭司基督的赞美诗,“成为所有人服从他的人,永远救恩的泉源。”福音迁欢呼词(斐二,8-9)虽是短短一句话,却表达了耶稣逾越奥迹的核心:他服从至死,因而受到光荣。本日的福音(若十八,1;十九,42)是耶稣受难史,以极简单的方式开始诵读:没有蜡烛、不上香,亦没有向民众的致候。如有执事,由执事诵读此福音,或由司铎自己诵读。之后司铎做简短的讲道,接下来是隆重祈祷文或称信友祷词。 祈祷的意向分别 1、 为圣教会祈祷 2、 为教宗祈祷 3、 为各级神职人员及教友祈 4、 为望教者祈祷 5、 为基督徒的合一祈祷 6、 为犹太人祈祷 7、 为尚未信仰耶稣的人祈祷 8、 为不信天主的人祈祷 9、 为政府官员祈祷 10、为遭受苦难的人祈祷。主礼每念一个意向后说:“请大家跪下——请起来。”信友们跪下默祷,再起立,聆听主礼的祷词。

(二)朝拜十字圣架。信友祷词后,首先有显示十字架礼,此礼分为两式,可依照牧灵需要选用合适的仪式。一种为传统的方式,另一种是现在常采用的方式。司铎及辅礼者到圣堂门口,取一未遮盖的十字架,由两位持蜡烛者陪同,列队进堂走向祭台,途中三次稍停;停步时,高举十字架,同时唱“请看十字圣架……”,大家答“请大家前来朝拜”,然后下跪,默祷片刻。此式与圣周六晚间守夜时之蜡烛游行仪式相同。在很多人看来,该仪式或许更具象征意义:游行礼象征人在世的生活,在困难中走向死亡,背负十字架走向天乡。然后就开始十字架朝拜,方式有多种,可用单膝下跪礼,或以其他合适的方式(如亲吻十字架等),向十字架致敬。目前,大多数堂区教友仍采用亲吻来朝拜十字圣架,某些地方教友更愿以叩头跪拜方式。朝拜十字架时,唱“苦难歌”。 

(三)领圣体礼。朝拜十字架后,祭台上铺台布、置圣体布和经本,然后把圣体从供奉处请到祭台上,全体念天主经做准备,以常规领圣体。透过领圣体,使教徒与受苦受难而后复活的基督结合为一,分担他的苦难,日后也分享他的复活。这正是本日庆典的主要意义。

迁供圣体 

苦路(英语:Stations of the Cross)是指天主教的一种模仿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过程重现的宗教活动,也称之为“拜苦路”,主要进行于四旬期间。

由于圣周五不举行弥撒只有圣道礼与领圣体礼,因此圣周四弥撒中也准备为圣周五所用的圣体。在念完「领圣体后经」以后,主礼及辅祭等隆重地将圣体恭迎到一特设的祭台或圣堂内的一小圣堂中,在此供奉,让信友来朝拜。但到半夜后,不可举行隆重的朝拜礼。此外,本日弥撒后,要撤去祭台上的一切装饰和用具。迁供圣体的仪式在最初非常简单,因为只是为供圣周五领圣体而保存。约十一世纪时,才开始有隆重的迁供仪式。此供奉圣体的地方在中世纪时又称为「圣墓」,在圣周四弥撤后就开始特别追念耶稣的苦难。但新礼所强调的是让信友特别追念耶稣建立圣体圣事,因此敦劝信友要以相当的时间来朝拜圣体(跪圣体),至少要到半夜。撤去祭台上的装饰用具等,原来亦没有任何仪式,因为圣周四弥撒后三日庆典中,直到复活前夕弥撒,不举行弥撒,内此(依古代习惯)祭台上不用台布等装饰。只简单撤去所有祭台上的一切,亦无任何应念的经文。 

庆典第三日 :复活节前日

复活节前日即圣周六(拉丁语:Sabbatum Sanctum,英语:Holy Saturday),又称神圣周六、耶稣受难节翌日、复活节前夜(Easter Eve)、黑色星期六(Black Saturday),耶稣受难日的隔天,复活节的前一天,基督教圣周的最后一天。它是纪念耶稣死后,尸体放在墓穴的那一天,天主教徒会在这一天守夜。在天主教徒心中,是等待耶稣基督自死中复活的日子。当日天主教会不举行弥撒,直到晚上才举行隆重的至圣之夜逾越节守夜礼(Easter Vigil),庆祝基督战胜罪恶和死亡,为人类带来救恩和希望。当天,天主教会不会举行弥撒圣祭。

圣周六纪念耶稣安息于坟墓之中,也纪念祂下降阴府,与那些期待天门开启的古圣相会,一如圣伯多禄在其书信中(伯前:三,19—20;四,6)所教导的,去传报给他们得救的福音。这是安静收心、期待着复活的一天。最初几个世纪,这一天严格地守斋禁食,准备复活节的庆典。

圣周六纪念耶稣安息于坟墓之中,也纪念他下降阴府,与那些期待天门开启的古圣相会,一如圣伯多禄在其书信中(伯前三,19-20;四,6)所教导的,去传报给他们得救的福音。这是安静收心、期待复活的一天。传通上,新教友在这天领洗。
 
圣周六纪念耶稣安息于坟墓之中,也纪念祂下降阴府,与那些期待天门开启的古圣相会,一如圣伯多禄在其书信中(伯前:三,19—20;四,6)所教导的,去传报给他们得救的福音。这是安静收心、期待着复活的一天。最初几个世纪,这一天严格地守斋禁食,准备复活节的庆典。除了每日应念的日课外,教会一向不愿意在今天举行特别的礼仪。不幸,在历史过程中,复活前夕守夜礼曾逐渐提前,一如上述,在十六世纪时甚至提前到早晨,而占据了这极有意义的「空档」,使其失去原来的深意。圣周礼仪的重整又恢复此日的原来地位。梵二新礼弥撒经书中,为圣周星期六,只有几行简单的礼规说明:「圣周星期六,教会在基督的墓旁留守祈祷,默想祂的苦难和死亡,本日不举行弥撒圣祭,直到复活前夕隆重典礼后,逾越节的喜乐才显露出来,这喜乐将会持续五十天之久。」如何善度这圣周六的「空档」,除了做个人的祈祷与默想之外,教会也提供了时辰祈祷(每日礼赞、每日颂祷),本日的诵读日课特别指出本日的意义,帮助我们进入逾越奥迹。 

守夜礼是今日庆典的主要内容。按照梵二修订的圣周新礼,将圣周六守夜庆典置于复活三日庆典的中心。在“礼仪年总则”(21)说:“在复活前夕,教会守夜不眠,等待着基督的复活,并以圣事来庆祝。此前夕的全部庆祝仪式应在夜间举行,始自黄昏后,结束在天明前。”因此复活节前夕的守夜礼本质上就是夜间的庆祝。大多数的团体在天亮之前的时间举行。守夜礼分四个主要部分:烛光礼,圣道礼,洗礼,圣祭礼。烛光礼——守夜礼的开始。包括祝圣新火与复活蜡烛;烛光游行;复活宣报。圣道礼,包括圣经选读,读经间歌咏,结束祷词。洗礼(圣洗礼仪),包括降福付洗用水,洗礼。圣祭礼,如同常规礼仪举行。

望复活的夜间礼仪可能是整个礼仪年中最复杂的一台弥撒,在烛光礼中,将祝福复活蜡烛、传递烛光和咏唱逾越颂;本日的圣道礼共宣读7篇旧约,1篇书信和1篇福音;咏唱光荣颂时,教堂里的灯光开始点亮,遮盖圣像的布被揭开,预示着光明战胜黑暗;传统上,在弥撒中会祝圣圣水和为新教友洗礼;最后是圣祭礼部分,在弥撒结束,执事遣散信友时会充满喜悦地高呼:“弥撒礼成,阿肋路亚、阿肋路亚!”,信友则同样满怀欣喜地回答:“感谢天主,阿肋路亚、阿肋路亚!”。

圣周星期六记念耶稣基督在坟墓里。

罗马公教不会在日间举行弥撒。在圣公宗崇拜中,圣周星期六不念祝圣祷文,也不分发保存起来的饼酒,而会进行经课和祷告。

圣周星期六入夜后,或复活主日天亮前会举行守夜礼,庆祝耶稣复活。罗马公教和圣公宗的很多细节相同。复活守夜礼开始时,举行黑暗光明仪式。逾越蜡烛(象征基督从死里复活)以复活节新火燃点;庄严进堂礼以逾越蜡烛来到圣坛前;所有人进堂后,会进行复活节欢呼。

复活节欢呼后,所有人坐下,聆听旧约圣经的七段经课和七首诗篇(圣咏),必须颂读最少三段经课和相关诗篇,而其中必定包括《出埃及记》(出谷纪)记载的第一次逾越节。经课的数目由司祭决定这些经课自创世以来,回顾以色列人受奴役的历史。圣公宗的崇拜经课可以从九段旧约经文中选取,最少选读两段,而必定包括以色列人渡过红海。罗马公教举行弥撒时,教堂钟铃和管风琴历经两日的寂静后,会在《光荣颂》时重新响起。若灯光在开始时熄灭,则在《光荣颂》时亮起。祝圣时,会以逾越蜡烛祝福领洗池。诵读福音前会颂唱大哈利路亚,哈利路亚自四旬期以来首次使用。

入门信徒完成训练后接受入门圣事(洗礼、坚振礼、圣餐礼)。罗马公教和圣公宗会在复活守夜礼举行圣洗礼。若果雕像和画像在四旬期最后两周覆盖,则在复活守夜崇拜前不设仪式地展示。在1962年礼文,则在复活守夜弥撒的光荣颂时展示。

这日的礼仪颜色是白色,有时连同金色,很多堂区使用白色和黄色的鲜花。复活节弥撒在当日不停举行,内容跟复活守夜礼相似。

三日庆典之后的星期天,也就是耶稣复活的日子,教会称为“复活主日”。教会举行隆重热烈的庆典,欢庆耶稣死而复活,一年一度的复活节在教徒虔诚的期待和热烈的庆祝中结束。

中国天主教界在复活节的三天内,按照天主教相关礼仪举行庆典,但在庆典的整个过程中也融入了中国人的情感和文化。

节日起源

《圣经•新约全书》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身体复活,复活节因此得名。复活节是基督宗教最重大的节日,重要性超过圣诞节,宗教起源与节期在以色列。按《圣经•玛窦福音》的说法,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后三天复活,因而设立此节。历史学家根据《圣经》和先进以色列人逾越节的日期,推算出在春分日(3月21日)之后月满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就是《圣经》中讲到耶稣复活的日子。由于每年的春分日都不固定,所以每年的复活节的具体日期也是不确定的。但节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

关于耶稣基督之死,是为了赎世人的罪;耶稣基督的身体复活,是为了叫信徒得到永生。因此,在基督宗教中,复活节具有极度重要伟大的意义。

复活主日日间弥撒可视为是对耶稣复活的延续庆祝。本日弥撒没有什么特别的礼仪,只是弥撒经文中充满着欢欣快乐的词句。圣道礼仪读经二后的“继抒咏”是本日特有的一首歌曲,赞美逾越节羔羊的胜利,表明信友对耶稣复活的坚定信仰。

复活主日,原无专用弥撤、因为前夕守夜礼通常延伸到主日清晨。现在礼参加此主日日间的弥撤,可视为对耶稣复活的延续庆祝。为考虑来参与弥撒的教友中,有不少未曾参加复活前夕的礼仪,因此,讲道时要提及前夕守夜礼的重要性,尤其对置于祭台旁的复活蜡烛加以解释,使教友了解逾越奥迹的各个幅度,以及其统一性。

弥撒经文所表达的是教会对耶稣复活所洋溢出的惊叹与喜悦之情。进堂咏首先宣报耶稣复活的喜讯:「主真的复活了,阿肋路亚」。今天主祭诵念的集祷经、献礼经、领圣体后经、颂谢词等均强调逾越奥迹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我们过节不仅是纪念耶稣的复活,而是与耶稣一同经过死亡的过程而后进入复活的光荣。

弥撒后有祝圣食品的习惯。信友们把带来的食品集中在一起,请神父祝圣。食品有面包、饼干、蛋糕、鸡蛋、火腿、麻花、食糖等,应有尽有。神父念完祝福经文后,向食品洒圣水。教友们把祝圣的食品带回家中共同分享。过复活节,教友们还把鸡蛋涂成“复活彩蛋”,请神父祝圣后自己食用,也作为礼物送给朋友。蛋象征春天——新生命的开始,也象征基督复活走出石墓。

复活节八日庆期

逾越节八日庆期:逾越节后的一周称为白衣周,始自第四世纪时。其主要目的是为在复活前夕守夜礼中领洗的新教友讲授奥迹(圣事)的要理。一周之中新教友每天穿着预洗时所接受的白衣,到教堂参加弥撒,听讲道理,并于午后聚合于圣洗池旁,重温领洗时之情景。第八天「主日—是八日中最重要的一天、八日庆期的结束日。在这一天,新教友脱去白衣,与其它教友一起参与弥撒,不再有所区别。田此这主日又称为「卸白衣主日」。这几天的弥撒经文都与圣洗奥迹有密切的关系。有不少教父,如圣安博、耶路撤冷的圣斋礼、圣奥斯定等把他们在这些日子的要理或讲道留传下来。

英国大部分节日都起源于宗教。复活节发生在过了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原是纪念西亚异教神明巴力的同父异母妹妹亚斯塔路降生的日子,亚斯塔路也是巴力的情妇。相传巴力得知妹妹亚斯塔路生于一枚天鹅蛋中,就去灌木中寻找;找到了,就抱在怀里孵化出了一只兔子;兔子长大后成了一个美女,和巴力同居,后来在巴力危难之际还救过巴力一命。英语单词Easter的词源就是亚斯塔路。

节日习俗

圣诞节一过,复活节巧克力蛋便在糖果店里摆出来了。那些最小和花样最简单的很便宜,孩子们用自己的零花钱就可以买下来。这段时期上市的彩蛋有两种。小的一种叫方旦糖,长一英寸多一点,外面是一层薄薄的巧克力,里面是又甜又软的面团,然后再用彩色的锡箔纸包装成各种形状。另外一种是空蛋,稍为大一点,一般比鸭蛋还大一点。里面什么也没有,只是包着一个巧克力外壳。只需打碎外壳,吃巧克力片。复活节临近时,糖果店的橱窗里会摆满比这些更精美的彩蛋。同时还有各种各样的用来吸引孩子们的小礼物出售。上面装饰有毛绒绒的羊毛做的小鸡,小鸡的嘴和脚都粘在卡片上。幸运的孩子可能从亲友那儿得到好几种这样的礼物。

复活节彩蛋是为了给人们带来快乐——确实如此!这些彩蛋精美漂亮且富有装饰性,它们代表着人们的美好心愿,并与你分享季节更替的喜悦。

过去,在多数西方国家里,复活节一般要举行盛大的宗教游行。游行者身穿长袍,手持十字架,赤足前进。他们打扮成基督教历史人物,唱着颂歌欢庆耶稣复活。如今节日游行已失去往日浓厚的宗教色彩。节日游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具有浓烈的民间特色和地方特色。在美国,游行队伍中即有身穿牛仔服踩高跷的小丑,也有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米老鼠( Mickey )。在英国,游行多以介绍当地的历史( history )和风土人情为主,游行者化装成为苏格兰风笛乐队以及皇宫卫士,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tourist )。复活节的到来还使人们纷纷换上新衣。过去基督教教徒会在节前去教堂行洗礼,然后穿上自己的新袍,庆祝基督的新生。穿戴一新的习俗保留至今,因为人们认为节日里不穿新衣是要倒运的。复活节期间,人们还喜欢彻底打扫自己的住处,表示新生活从此开始。

节日期间,人们按照传统习俗把鸡蛋煮熟后涂上红色,代表天鹅泣血,也表示生命女神降生后的快乐;大人孩子三五成群地聚在一处,用彩蛋作游戏;他们把彩蛋放在地上或土坡上滚,最后破裂者即为获胜,胜利者可以得到所有游戏者的彩蛋。该活动非常普通,即使是白宫,也要在复活节中组织这种游戏,不过这里是将彩蛋放在草坪上滚;人们相信,彩蛋在地上来回滚动可以使恶魔不断惊颤、倍受煎熬。这种风俗历史悠久,鸡蛋是复活节的象征,因为它预示着新生命的降临,相信新的生命一定会从中冲脱出世。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