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王阳明:越是寻常处 越见真修养

2019-3-4 06:55| 发布者: yan | 评论: 0 |来自: 腾讯儒学

导读: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传习录》“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相信很多人都十分喜爱明代文学家陈继儒的这句话。


含蓄内敛的中国文人生性多好静,总是渴望关起门来,静栖一处,将尘嚣隔离在外,留一方风清月朗的小天地,一卷书也好、一盏茶也罢,便足以对抗人世间万般无趣。

然而好静到极致,难免不接地气、落落难合。王阳明因此常告诫我们,要警惕“静”的陷阱。

他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一个人须常在事上磨练做工夫,如此才会真正成长;如果只是一味追求清净,遇事难免自乱阵脚,终究不能有所进益。

有位名叫刘君亮的门人曾想要去山中静坐。

王阳明劝他:“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汝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在阳明先生看来,一个人若抱着厌离的心态,刻意离尘绝俗、寻求清静,反而容易长养骄慢懒惰的习气,看似洁身自好,其实是自许清高、消极逃避。

生活中常见这样的人,受不得柴米油盐的辛苦,见不得人情世故的琐屑,不甘心脚踏实地做寻常事,更不屑于真心诚意地与人相交。

抱着厌离之心一味追求清静解脱,往往容易落得乖张偏执,不仅难以抵达虚设的诗与远方,反而容易将当下的人生过成一地鸡毛。

还有位门人曾请教王阳明:“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平静无事时,觉得自己修养甚好,凡事看得通透明白,可是一遇到不合意处,就瞬间打回原型,涵养尽失,该如何是好?

王阳明回答:“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

在阳明先生看来,一个人若只在无事时养静,缺少具体事上切切实实的磨练,就很难真正做好克己工夫,这样的境界就像空中楼阁,经不住现实境遇的考验。

身为凡夫,很容易复制这样的情形,就连苏东坡的修行也未能免俗。

东坡曾写信给佛印和尚,说自己最近修炼到“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也不贪婪了,也不嫉妒了,也不生气了,任尔东西、如如不动。

谁知佛印和尚大笔一挥,在信上批了“放屁”二字退回,把东坡气得半死,马上跑到金山寺大骂佛印。

佛印见东坡气急败坏的样子,哈哈大笑地调侃他:“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东坡一听,恍然大悟,自己也哈哈大笑起来,后来还把玉带赠给金山寺作为镇寺之宝。

所谓“岁月静好”往往会带来一种错觉,我们自以为已经修炼到“八风吹不动”,却依然会为一句“一屁打过江”而暴跳如雷。

倒不如大大方方地承认身而为人的局限,实实在在、认认真真地活一次,这或许是更好的修行。

“吾生好清净,蔬食去情尘”、“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这样的境界美则美矣,却未必适合任何人的任何生命阶段。

动静如一,如果你追求的静,只是出于对静的沉湎,那么不过是在顺从自己求静的欲望,心中并无清静可言。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