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2020-7-2 14:22| 发布者: yan | 评论: 0 |来自: 中国劳动保障报

导读: 常言道:知足者常乐。在《增广贤文》中,还有一句与此有关联的话:“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其意为懂得满足的人常常快乐,这样的人一辈子不会遭受耻辱。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而停止,这样的人一辈子不会遭受耻辱。

有人曾经提问:人们常说知足者常乐,“知足”有标准吗?工资收入多少知足、住房面积多大知足、买车价位多高知足、仕途达到什么程度知足、日子过成什么样知足……这一系列问题确实无法回答,因为每个人的学识、工作、家庭条件和所处的环境等不同,很难给“知足”定下统一标准。

一 古人对“知足常乐”的看法

古代人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有两个典故,从中可见一斑,能给我们现代人有所启示。

典故之一

胡九韶知足常乐。胡九韶年轻时家里很穷,他既当乡村私塾教师,又种田耕地,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虽然日子过得非常清苦,胡九韶却感到十分满足,每天晚上都要焚香祷告,嘴中总是念着:“感谢上天赐给我的清福。”妻子看到他酸腐的样子,感到又好气又好笑,忍不住讥讽道:“一日三餐,顿顿都是菜粥,这算得上哪门子的清福啊!”

胡九韶听了,莞尔一笑,说道:“你我有幸生在太平盛世,不遭受兵荒马乱之苦;一家人骨肉相聚,没有饥寒冻馁之忧;家里既没有卧床病人,又没有在狱囚犯,生活能够如此平安,这难道还不算人间清福吗?”

虽然处境贫寒,胡九韶总能保持达观知足的心态。他勤奋好学,刻苦读书,始终坚持自己的治学兴趣和理想。经过多年的努力,胡九韶最终成为明初著名的理学家之一。

有名师解读

胡九韶说的清福所包括的四点,才是全面阐释了清福最基本的内容,不可缺一。其中,最关键的,也是必备的先决条件,就是天下太平没有战乱。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安定和谐,这是享清福的根本保证,所以胡九韶首先提出“吾幸生太平之世”,这是非常有见解的。

其次,一家人不愁吃不愁穿,没有生活上的负担,当然心境也安适。再次,家中床上无病人。健康也是生活上的一种无忧无虑。一家人精神饱满,生气勃勃,无论工作、学习,都会感到松快。

最后的一项,也是相当重要的,便是家中亲人没有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没有人锒铛入狱。狱有囚人,这是破坏一家人享清福的祸害,最使家人难堪的事情。发生这类事情,别人不会同情,自家也难以启口。有了这种精神上的重压,白天强捱,夜晚难眠,还谈得上什么清福?

胡九韶分析清福,从大环境联系到小环境,从国而到家,从家而到个人,一环扣着一环。因此,享清福,也决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人、一家,而要放眼大家、众家。有了国家的安定,众家的和谐,才有各家人享受到的清福。

典故之二

贪心不足蛇吞象。从前有一个很穷的人救了一条蛇的命,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于是就让这个人提出要求,满足他的愿望。这个人一开始只要求简单的衣食,蛇都满足了他的愿望,后来慢慢的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满足了他。

一直到他做了宰相,还不满足,蛇此时终于明了,人的贪心是永无止境的,于是一口就把这个人吞吃掉了。所以,蛇吞掉的是宰相,而不是大象。故此,留下了“人心不足蛇吞相”的传说。后来有人把宰相的“相”写成了大象的“象”,从而演化出“人心不足蛇吞象”,接着有人把“人心”直接改为了贴切的“贪心”,也就有了“贪心不足蛇吞象”的传说。

有专家考证

古代典故和民间传说有所不同,一个是说蛇的贪婪——“蛇吞象”;一个是说人的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这大概是口头文学传播演变的结果,无需鉴别真伪,都是比喻贪心不足,不得好下场,教育人们要克制欲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常乐”。当然,这句话用在事业上、学业上是消极的、不对的,而在克制私欲和贪心上,则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地方。

二 如何才能做到知足常乐?

那么,人如何做到“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呢?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修养、有目标追求、有奋斗精神、有俭朴习惯、有自律意识,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是不可或缺的行为准则。与此同时,还应做到:

知足常乐,需克制私欲贪心

一个人如果私心太重,存在贪欲,就很难有“知足”的时候,不但“乐”不起来,还会必遭“耻辱”。事实一再表明,凡希望得到的物质或企求越多,最终所得到的往往就越少。人不能只求索取,不讲奉献,什么好处都想捞,各种好事都想得。殊不知,有得必有失,过分看重“小利”,就有可能失去“大利”,平时不注意节制欲望,终将会得不偿失,悔之晚矣。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这山望着那山高,追求的东西实在多,导致做事不专一,三心二意,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得到。屈原的《楚辞·离骚》中有一句话:“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猒乎求索。”这句话的意思是众人都争先恐后地看谁更贪婪,贪财好利全然不知满足。

“贪”深植于人性的深处,要想把“贪”连根拔除殊非易事,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修身养性,时刻不忘压制贪心,不要让其外化为贪图名利的行为,更不要让其走向贪得无厌的极端。

正如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所言:“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受用终身。”我们一定要力戒贪婪之心,自觉做到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吾日三省吾身”,使遵纪守法成为浸在骨子里、融在血液中的自觉修养。

知足常乐,需善于摆正心态

人们常常会有意或无意识的与他人进行对照,与别的家庭进行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如果心态不好,攀比心理失衡,很容易产生失落感,甚至心生烦恼和愤懑。

春秋·老子《太一生水》:“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家庭条件各异,人与人、家与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别”是客观现实,不可避免。

在干事创业上,我们应该向强者学习,积极进取,发愤图强,有所作为。有的人住别墅、开豪车、吃美味佳肴,不一定过得开心。有的人够吃够花、粗茶淡饭,成为精神上的“富翁”,每天过得开心快乐。

在物质生活享受上,人们应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想一想以前自己吃的“苦”,看一看现在享受到的“甜”;比一比不如自己过得好的人,看一看自己的生活过得多么幸福。每当羡慕别人的时候,要时常提醒自己,凡事都要看开点,看淡点,不眼红、不好胜,打消不切实际的念头,时刻保持好心情,别让自己活得太累,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需实现人生价值

人为什么活着?不同的人生观会有不同的回答。这与“知足常乐”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如果一个人把活着就是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其人生就没有意义,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相反,如果一个人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当做对人类发展的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责任,具有崇高的道德,广博的知识,真诚的爱心和崇高的理想,即便是物质生活艰苦一些,同样会感到无比的幸福与快乐。端正人生态度,不仅能让人在学习与工作中积极主动,而且能在生活中乐观向上。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有人说,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人生只有一次,应好好珍惜,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心灵才会有所满足,便是最大的快乐。

生活原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心灵本无累,累的是攫取太甚。不知足的人,常为欲望所牵,而身心疲惫,迷了心智。知足常乐,方能看见内心的丰盈绚烂,寻回真实的自我,享受当下的幸福。人们应该谨记:做人要保持头脑清醒,该知足的时候知足,该止步的时候止步,努力做“知足常乐”的受益者。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