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周有光109岁生日会举行:人格独立 敢说真话

2014-1-13 15:35| 发布者: old_acnw | 评论: 0

 【导读】1月12日,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的汉语言学家周有光迎来了109岁生日,何方、资中筠、杨天石、解玺璋、秦晖等学人和周有光家人在北京神玉艺术馆齐聚一堂,以“从传统到现代,从蒙昧到启蒙——大转型时代与知识分子”座谈会的形式为其祝寿。座谈会由搜狐文化、读书、教育与财经四个频道联合主办,由《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主持。周有光先生由于身体原因成为了唯一的“缺席者”,但他通过视频录像对与会的各位嘉宾学者致以了最深切的谢意。


    现场:学者齐祝寿

    座谈会开始之后,各位学者纷纷向周有光先生致以生日的问候。担任座谈会主持人的《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首先介绍了周老的近况:“去年正好是周老108岁生日,中国传统叫茶寿,非常不容易,这一年以来周老身体总体上比较健康,而且思路非常清晰。并且到现在还很关心世界上正在发生的大事。”学者王学泰在之后的发言中也由周老109岁生日引申到中国人的孝道,他说:“我们华夏民族是一个尚齿的民族,是尊重年龄、尊重老人的民族,所以才有孝道。周老能活到109岁,本身就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祥瑞。”

    周晓平代表周有光表示:“他今年过得很好。因为有很多学者和老朋友都会过去看他,并且还出了一些再版的书籍。把他之前在文字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得非常完整,所以他很满意。我可以把大家的讨论回去慢慢地讲给他听,我想他看了之后会更谢谢大家的。”

    在座谈会上一直以来负责周有光健康的蒋彦永大夫介绍,周老最近体温和血压脉搏都趋于正常水平,经过几次连续的会诊,慢慢地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最近身体状况非常平稳。

    风范:百岁仍推新著 关心社会现状

    2005年,100岁的周有光出版了《百岁新稿》,2010年,又出版了《朝闻道集》,2011年,他出版了《拾贝集》。中外古今,像周有光这样100岁之后还不断推出新著的,可以说是中国唯一,也是世界唯一。座谈会现场诸位学者也对周老先生百岁之后仍不忘治学的态度和品格表示由衷的钦佩,并且赞叹于他仍关心现代社会进程的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评价家解玺璋忆起了之前去看望周老并与其交谈的经历,连声感叹:“周老和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谈到了现在发生的很多事情,比如说语文的改革,取消外语考试这样的事,他都有想法。我觉得他关心我们国家的命运,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种情怀,我们现在讨论大转型时代与知识分子,首先是知识分子要有的这份责任感。”

    傲骨:一生敢说真话 怀抱独立人格

    周有光的忘年之交、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秘书何方曾问周有光,在讲真话与讲假话上能不能含糊一点、模糊一点呢?周有光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不能和稀泥,真就是真,假就是假。”

    杨天石教授在座谈会上也谈到了周老敢说真话的精神:“我觉得周老先生最大的特征、最让我们感动、最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周老先生敢讲话,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不容易。”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由周老敢讲话的傲骨作引子,深入探讨了本次座谈会的主题“大转型时代与知识分子”的关系,他说:“周老在历经百年风雨之后还能够保持他的传奇,的确是因为他对很多事情看明白了很有关系。因此我特别想说,在大转型时代,我特别希望真正的知识分子能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坚定地驻守在这片土地上,同时又能保持自己的清醒和批判的声音。”

    隐忧:老者思既往 少者暮气沉

    座谈会上,众学者就周有光先生的一生成就以及“大转型时代与知识分子”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但在这些发言中,不难看出这一辈老知识分子的隐忧。座谈会出席者绝大部分年龄较大,最年轻的与会学者也已经50岁左右,年轻的学人很少。似乎今天的年轻人并不太喜欢思考这些相对沉重的现实问题。

    学者秦晖用尖锐的“木乃伊”一词来形容当代的年轻人,他说:“周老先生在109岁的高龄都可以焕发出青春,他实际上比我们很多人都年轻。这个社会有一些非常年轻的人,但身上却有一股木乃伊的味道,暮气非常沉重。这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当前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下,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确需要引导年轻一代思考社会发展,但从这次座谈会中,也不难得出这样的启示:在社会大转型期间如何给公众以启蒙,推动社会发展,这更是年轻的知识分子应该思考的,因为未来是属于年轻一代的。

    人物简史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周有光”是他的笔名,“有光”后来成为他的号。

    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苏常州,那时还是清朝光绪年间。

    1927年至1948年,他任职于高校及银行,业务曾办到华尔街,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1949年后回国,在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经济学,业余从事语言文字研究。1955年奉调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转行编写出汉语拼音方案。

    85岁开始写文章,广泛探讨诸如全球化、中东局势、公民意识等问题。

    周有光与作家沈从文是连襟,娶的是“合肥四姐妹”中的二姐张允和。

来源:搜狐文化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