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再祭赵紫阳 党媒重发1年前社评引猜疑

2016-1-21 09:32| 发布者: hubert | 评论: 0

导读: 2016年1月17日,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逝世11周年,中共党媒人民日报社旗下《环球时报》在其官方微博上重发了1年前的一篇社评,引发外界议论猜测。
在那篇被重发的文章中提及,在2005年赵紫阳逝世时,新华社对赵紫阳的“定性评价”与1989年已有不同,由“关键时刻支持动乱和分裂党”,转变成了“政治风波中犯了严重错误”。并指出,中共官方在2005年以后的很长时间一直避免谈论这位“老同志”,这种沉默也是“一种态度”。


大陆官方对赵紫阳的评价曾出现变化

1月18日晚23时11分,《环球时报》官微发布一条微博称,“整整一年前,是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病逝10周年的日子,本报发表《社评:对一些人和事 官方沉默也是态度》。今天再次贴出。”博文后面后面附上了前述社评之全文。

在这篇被重发的社评中,文章写道,中共中央在1989年6月撤销赵紫阳所担任的总书记等党内职务时,对他做出“在关键时刻支持动乱和分裂党”的定性评价,同时肯定了他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工作方面做过的“有益工作”。中央的那次报告继续称呼“赵紫阳同志”。这一评价格局大体延续了下来。

直至2005年1月赵紫阳逝世,多名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告别仪式,新华社发的消息中写道,赵“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过有益的贡献,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犯了严重错误”。2005年那次是官方最后一次公开评价赵紫阳。

文章指出,从1989年夏天至今过去了25年多,这期间中国变化很大,社会更加自信,对历史人物的宽容度大体都在增加。然而赵紫阳似乎是个特例。一个重要原因是“赵的事情一旦出现误读,会有一定的现实牵动性。”

文章认为,未来修改这一评价的空间,很可能远远小于因时过境迁事情被淡化、人们更多记住一位老同志曾经所做好事的空间。中共官方2005年以后像那之前的很长时间一样,一直避免谈论赵,这种沉默通常也被认为是“一种态度”。

截止多维发稿,《环球时报》这条微博已被转发600余次,评论数量达千余条。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据陆媒报道称,在1月17日,赵紫阳逝世11周年当天,大陆有不少人到赵紫阳故居悼念。赵紫阳的女儿王雁南此间表示,盼有天能公开自由悼念父亲,“六四”迟早会得到平反。王雁南还透露,最近开始就安葬赵紫阳的安排,与官方交涉。

《环球时报》官微1月18日重发2015年社评,文章全文如下:

由于到了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病逝10周年的日子,境外一些媒体围绕他的报道又多了起来。赵当年的秘书鲍彤对“美国之音”发表谈话。鲍1989年入狱,1996年刑满释放。他是在外媒上挺赵的积极发声者之一。

中共中央在1989年6月撤销赵紫阳所担任的总书记等党内职务时,对他做出“在关键时刻支持动乱和分裂党”的定性评价,同时肯定了他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工作方面做过的“有益工作”。中央的那次报告继续称呼“赵紫阳同志”。这一评价格局大体延续了下来。2005年1月赵紫阳逝世,多名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告别仪式,新华社发的消息写道,赵“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过有益的贡献,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犯了严重错误”。

2005年那次是官方最后一次公开评价赵紫阳。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其他争议人物都露面并被标出身份,有台词,只有赵是个例外。他出现了几个镜头,没标出姓名身份,也没有说话,但是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能认出他。

中国互联网上这些年不时有人发纪念赵紫阳的帖子,发帖人主要是自由派知识分子。微信上一些热衷政治的朋友圈在特殊时候也会谈论赵,不同价值观的人对他的看法是分裂的。中国官方2005年以后像那之前的很长时间一样,一直避免谈论赵,这种沉默通常也被认为是“一种态度”。

今年是胡耀邦诞辰100周年,官方已宣布将举行隆重纪念活动。但对赵紫阳逝世10周年,直到昨天官方没有提及。这让人想到,2005年官方对他的评价大概也是今天的态度。

从1989年夏天至今过去了25年多,这期间中国变化很大,社会更加自信,对历史人物的宽容度大体都在增加。比如华国锋在《邓小平》一剧中的镜头很多,反映了社会对他记忆的微妙变化。随着时间的拉长,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然而赵紫阳似乎是个特例。为什么会这样?官方没说,从民间的角度,可有如下分析。

一是官方对他的评价很稳定,没有通过某种表态向社会发出调整信号的需求。二是赵的事情一旦出现误读,会有一定的现实牵动性。25年前中国社会迈过了那场危机,但中国内外一直都有人希望那样的危机能够重来,并且为此不遗余力地寻找机会做意识形态铺垫。

25年来中国按照赵和他智囊们在重大关头所反对的政治路线和哲学,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最敏感的问题,中国奉行“不争论”政策,中国把行动和不断取得的成就作为了对那些问题的回答。

不仅官方,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社会看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也有了更多成熟和理性。对中央关于赵做过“有益贡献”和“在关键时刻犯了严重错误”的评价,社会的认同度越来越高,中国这二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也无声地支持了这一评价。未来修改这一评价的空间,很可能远远小于因时过境迁事情被淡化、人们更多记住一位老同志曾经所做好事的空间。

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变化只有中国长期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才会有可能。如果真像少数人联手境外势力所鼓吹的那样根本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都将被妖魔化。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