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在美研究教育数十年,这位华裔教授却说:千万不要把孩子过早送出国

2016-11-7 08:08| 发布者: hubert | 评论: 0 |来自: 美国留学妈妈圈

导读: 关于什么时候出国最合适,是妈妈圈里永恒的讨论话题。各种利弊,让妈妈们纠结不已。今天的文章值得用心读读,前一阵,跟一个从美国大学回来的教授聊天,教授也谈到了类似的理论。


他说,如果我们看中国较早的留学生,比如钱钟书、梁思成,都是拥有深厚的国学文化、中国底蕴,而后学习西方先进方法,最终成为大家。而现在的小留学生们,懂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来得比西方孩子多多少,这值得思考。

往大了说,这其实并不是何时留学的问题。而是,作为家长,我们希望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是有深厚中国底蕴的人,还是从小便浸润西方文化的人。另一个思考的纬度是,我们目前的教育里提供这些教育了么?在何处寻求这些教育?

1990年,现任美国布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的李瑾在论文里遇到了一个问题,如何表述一个人在学习方面的“成就动机”?

最终她在中文里找到了一个词“好学心”,但由于这是个中国特有的学习概念,英文只能翻译成拗口的“a heart and mind for wanting to learn” ——由此她注意到不同文化背景对学习模式的差异驱动。

为什么美国家庭鼓励儿童的主动探索,并常把成绩归因为孩子本身“值得骄傲”,而中国家庭更要求儿童刻苦学习,把成绩归因为勤奋?通过十多年对学习模式的研究,李瑾发现学习是人类普适的能力,但东西方文化对学习的理念不同,她归纳出西方的学习模式偏重“心智(mind)取向”,而东方偏重“美德(virture)取向”。前者更强调学习的知识所得,视学习主要为心智的发展,目的在于探索和理解外在世界;而后者更强调学习的道德向度,视学习为自我道德与社会和谐的日臻完善,其目的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西方心智导向的学习过程四个重点:
主动投入、探索与探究、
思考与批评性思考、自我表达和交流

美德导向的华人/东亚学习过程中五种美德
认真/诚意、勤奋/发奋、刻苦、恒心、专心

近日李瑾携研究成果《文化溯源: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一书来沪,接受东方早报专访时重点批评了近年来中国家长一窝蜂将幼儿送入国际学校乃至留洋学习,认为此举无异于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兑换语言能力。或许会让许多家长失望的是,李瑾同时指出,尽管全球化趋势让各种文化交流加速,但这两种学习模式无法真正融合。

东方教育美德取向
西方教育心智取向

东方早报:你将东方的学习理念归因于“美德取向”,将西方的归为“心智取向”,这两种理念的文化根源是什么?

李瑾:事实上,东方强调的美德对西方其实也并不陌生,自柏拉图时期西方就充满对美德的议题,但之后因为基督教的关系,教义上的道德(moral)成为西方哲学最多的讨论。对于“心智”的重视是从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公元430年)开始的,他年轻时很风流,也经过一些信仰上的变化,后来接受洗礼,写出了
《忏悔录》。其中,他用理性论证了人身上具备共同的道德净化能力是因为有神存在。这之后西方的思维核心是外向的,即“如何抵达神”。

123下一页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