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人脸识别”

2016-11-21 16:53| 发布者: hubert | 评论: 0 |来自: 观察者

导读: 10月29日,西安警方利用人脸识别系统在盗窃案发10分钟后迅速抓获犯罪嫌疑人。其实,公安机关利用人脸识别系统抓获犯罪嫌疑人的案例还有不少,今年9月,昆山警方利用人脸识别系统抓获了一名潜逃8年的犯罪嫌疑人。


在2015年,公安机关还利用人脸识别系统将一名自1997年就携9000万巨款潜逃国外,并洗白身份后归国的犯罪嫌疑人抓获。

根据官方公布的消息,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经用于反恐活动中,该技术为动态识别,每秒钟能够识别5个人的身份。在今年于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安博会上,人脸识别、“人证合一”的产品大放异彩!那么,人脸识别技术究竟发展到哪个水平了,真正被广泛使用还需要破解哪些技术难题,对哪些行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呢?观察者网专访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梅林主任,为大家答疑解惑。

观察者网:人脸识别今年被炒得火热,从马云的刷脸支付到人脸的预警,好像疑犯追踪里提到的人脸识别很快就要实用了?是这样吗?

梅林:大片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疑犯追踪》中的动态人脸识别,它指的是人在运动过程中人脸被摄像机捕获,再跟黑名单布控库里的人脸进行比对,实时输出预警信息。坦率地讲,这样的应用,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技术发展,但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了,属于可以看到曙光的应用。

动态人脸识别,主要需要解决两个问题:1)、开放场景下动态人脸高精度检测;2)、开放场景下动态人脸实时识别。由于是开放场景,人脸不会去跟摄像头主动配合,造成角度、分辨率、光线等多方面的变化较大,使得黑名单人脸库的比对准确率大幅下降。

目前我们注意到已经有厂商在从人脸采集源头来想解决办法,比如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在今年北京安博会上推出的枪球联动动态人脸识别系统以及格灵深瞳的人眼摄像机都在做这方面的尝试。


观察者网:现在很多应用需要采集我们的人脸或其它生物特征,那怎样保障我们的隐私不被泄露?

梅林:我们注意到手机、笔记本等用指纹开锁,虽然方便,但是安全是有问题的,首先,我所的公安部信息网络安全重点实验室仅用假体攻击就能轻易打开这些指纹锁,其次,很难保证指纹信息没有被联网的手机、笔记本传出去。指纹、虹膜、DNA等生物特征是重要的个人身份信息,因为生物特征是每个人所独有的、伴随终生的、不可更改的。一旦大规模泄露,造成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为了使个人生物特征信息不被非法获取和泄露,要多管齐下,一是个人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二是国家要在标准制定方面、在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市场准入和强制检测方面,保证终端的安全;三是要加强数据的保护手段以及数据的安全应用。

对于网络空间的身份认证,目前最安全的是通过“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采用eID来进行网络身份认证;生物特征识别应当作为物理空间身份查验中“人证合一”的辅助手段,即判别持证人是否持本人的身份证。


观察者网: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是否可用于网络远程的身份认证?“刷脸支付”到底安不安全?

梅林:网络空间一定存在被黑客攻击的风险,今年德国纽伦堡大学发表了一篇face2face的论文,从技术上已经实现了远程用模拟他人人脸进行身份认证。即使抛开黑客攻击,生物特征识技术在理论上有别于密码技术,是不可能做到100%准确的,所以,在开放的网络空间,银行开户和大额支付等高安全级别场景,不宜采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进行认证,否则将引发系统性风险。在采集设备可控、环境可控的安防场景,人脸识别等技术应用前景很广泛。总之,任何技术都有其适用场景,不能因为方便而不顾安全隐患、特别是系统性风险。

123下一页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