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错失数学金牌,怎么就撩动了家长们的神经?

2019-3-9 06:34| 发布者: yan | 评论: 0 |来自: 观察者网

导读: 几天前,中国队在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简称RMM)上再次无人获得金牌的消息令以数学竞赛成绩为傲的公众感到意外。


近年来RMM的比赛成绩

很多媒体又盘点出近年来中国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IMO)等一些数学赛事上连连失利、屡失金牌的情况。

而更让国人焦虑的是,相应地,美国队在同时期的成绩却不断上升,不但时隔几十年后再次拿到IMO金牌,而且在此后的比赛中也都有金牌入账。不过在美国队中时常可以见到华裔的身影,进一步印证了我们在数学竞赛中的“天赋优势”。

作为一项赛事,胜败都是兵家常事。但是,中国队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几年又恰恰是政府对于奥数等收紧、限制、削弱影响的几年。禁奥数与大赛成绩,两者难免会引起人们的联想。特别是IMO向来作为数学家的重要“筛苗”平台。

对比美国的华裔选手,既然问题没出现在“人”上,那么问题出现在哪里?当代中国队表现不佳,会不会导致中国数学拔尖人才输在起跑线上?

教育方面的议题无疑都是公众最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对于中小学的教育公平、择校、减负等方面的话题更牵动着千万孩子爸妈的神经。特别是在过去全民奥数的时代,学奥数成为课外培训提高、小升初择校等的一项重要砝码,没有哪个望子成龙的家长敢在孩子前途上佛系。而看到国际数学竞赛上我们从拿奖大户到屡失金牌,有些人开始担心取消奥赛加分,治理“疯狂奥数”带来的后果。


在笔者对成都某重点高中的数学教师洪斌的采访中,他表示非常赞成对奥数这类培训的限制。这类教育大多依赖市场调节,一旦放开很容易走极端。

洪斌指出,在升学中,政策的指导作用是极强的,家长的需求都是雷同的,无外乎是提高孩子竞争力(提高数学成绩)或者寻找升学的另一条出路(靠竞赛成绩保送)。而将“课程”作为“教育产品”之后,就会不断强调产品的现实功用而忽视教育本身是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科素养的培养。本来是为了激发数学兴趣的奥数,却变成了最忽视兴趣本身的教育。

奥数屡失金牌是不是由禁奥引起的?洪斌介绍到:

从机制上,参加IMO的队员是从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选拔优秀的学生进入省队,然后参加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简称CMO),即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

全国成绩最好的约30名选手以及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和中国西部数学奥林匹克的前两名,组成参加当年IMO的中国国家集训队。

在国家集训队中取前6名代表中国参加IMO。

如果按照同一届高中生的人数来算的话,选拔比例是百万里挑一(如201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975万人次)。这一次的RMM,中国代表队,更是由上海负责组织,派出了上海的6名队员,而不是全国选拔。

由此可见,即使是机制上的问题,也和众多家长纠结的“小学奥数”没有啥关系。

洪斌老师也提到,大赛的选拔好苗子最前也就是在初中阶段打基础,和高中联赛关系密切,甚至有的高中会组织专门的班级来针对竞赛培养。但是,这些都是在发现一些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后进行的。小学和初中阶段,主要还是培养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他同时表示,大多数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是赞成限制奥数类培训的。

然而,禁奥令数年以来,“全民奥数”的势头又怎样了呢?

在此,笔者援引《数学教育学报》2018年6月发表的一篇论文的数据:

论文以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及课堂观测表为研究工具,在北京市、兰州市、重庆市的初一、高一学生及家长中进行调研。研究发现,奥数学习已演化为应试教育的第二战场。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在学过奥数的707人中,最终有598人放弃了奥数学习,放弃比例达到了85%,绝大多数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就不学奥数。

至于放弃奥数学习的原因,访谈发现有“不喜欢奥数”、“跟不上奥数的进度”、“学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不好”“升入中学后没有时间与精力再学习奥数”等。可见,奥数学习并没有使这部分学生产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在学习时段与时长的调研中,研究人员发现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奥数学习呈现低龄段化的趋势。“早学习、早退出”。在参加奥数学习的中小学生中,一年级开始学习的比例在10%,从二年级到四年级,每年新增比例20%-25%,而到了小学四年级,86%的学生参与到了奥数学习的行列之中。90%的奥数学习者参与学习是在小学阶段。

但是,他们的学习时间并不长,将近70%的学生学习时间不超过3年。基本原因是孩子没有数学兴趣,靠奥数提升高学筹码不可行,数学成绩提升有限等。家长的思考角度也是比较功利。

特别有意思的一个数据是学奥数与父亲学历的交叉分析。


从表3构成的列联表中可以发现,父亲学历为大学本科是一个分界点,在父亲学历是本科的中小学生当中,参与奥数学习与未参与奥数学习的人数比例大约为2:1,而父亲是初中及初中以下、高中、中专(或大专)的,参与奥数学习与没参与奥数学习的人数比例大约为1:1。当其父亲学历为研究生时,这一比例大约要高达7:1。因此,父亲学历与孩子是否学奥数两变量之间有显著的关联。母亲学历也存在类似的关联。


在研究人员对于一位六年级家长的访谈中可以窥见典型家长的心理。

“小孩的数学试卷上常常有20分的拓展题(或叫聪明题),但我小孩的得分一般都是8-12分,这些拓展题目一般都是奥数的内容,由于学校数学考试中拓展题的得分不高,就萌生了学习奥数的想法。”

大多数中小学生学习奥数都是由于家长意愿、考试压力,也是一种基于现实的无奈选择,带有巨大的被动性和盲从性。

对于不适合学习奥数的大部分中小学生而言,强行地学习却会带来负面效果。访谈中,北京市一位高二学生的妈妈对她小孩的奥数学习情况进行了回顾。

孩子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奥数,一直到小学毕业。学奥数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择校。她每周上两次奥数班,还有一次奥数家教的一对一辅导。她在小学时数学语文考试成绩都非常的好,一般都是95分以上。但奥数的成绩就没理想过,刚开始60多分,到后来不及格,再到后来也就30多分。逐渐地她对奥数学习毫无兴趣,甚至对学校内数学的学习也打不起精神。后来,整个初中阶段,她总是不够自信,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因此,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到,要想改变这种“逼上梁山”的现状,必须由政府作为改革推手,从升学路径、考试命题等多方面加以限制和引导,才能抹去奥数学习中功利性的部分,留下真正适合学习奥数、有特长参加国际大赛的学生。

事实上,国际数学大赛从引进中国起就面临着争议。

华罗庚在1956年就说过:“这一工作会不会打乱学校的工作呢?会不会影响全面发展的原则呢?做得不好是有可能的。”

1992年8月,在加拿大举行的第七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有不少人对奥数持否定态度,认为数学竞赛只面对少数天才儿童,会忽视大多数儿童,过早的专业兴趣会妨碍全面发展,竟赛题多为偏怪难题,与日常数学教学脱节等。

而如今这些问题和隐忧也同样存在。

研究发现,中小学奥数尤其是小学奥数学习主要是“超前学”,而这种明显的超前教育对于大多数孩子是行不通的,强行认知发展却以兴趣、信心、个性为代价。这影响的不只是千千万万个孩子的未来,也影响了中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未来。

一场焦虑一场梦。对于国际数学大赛的金牌,一面是担心国家数学拔尖人才输在起跑线上,一面是担心孩子在升学竞争中输在起跑线上。当代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培养人才,更深一步是通过教育对人进行社会角色和社会阶层的定位。教育的核心是“人”,这个人包括未来能够世界知名的青年数学家——当代如佩雷尔曼、陶哲轩等数学家都有IMO成绩;更包括千万未来十几年后即将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莘莘学子。

对于现今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而言,教育的现实目的之一是找到好工作,通过教育实现社会阶层的跃升,这就使得就业压力转化为教育压力。要想最终实现根本改变,还是应当先建立科学、全面、公正的人才选拔体系,提高教育阶层内部流动性,使教育阶层上升路径由线性变为网状,增加受教育者在社会定位选择时的多样性,改变诟病已久的应试教育、功利主义的教育观。

当然,漫漫长路绝不是“键盘侠”码一段字这么简单。还需要教育改革深入推进,从一代代孩子的身上得到改变。

注1:应本人要求,文中采访者使用化名

注2:本文数据引自贾随军.中小学生奥数学习的现状调查研究-以北京市兰州市重庆市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8,27(3):97-102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